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土地沙漠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土地沙漠化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歷史名詞是歷史上曾出現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稱[1],例如「禪讓」,傳說古代實行舉薦賢能之人為首領繼承人的一種制度,據文獻記獻:有堯舉舜、舜舉禹[2]、禹先舉皋陶、皋陶死禹又舉益等歷史故事。

名詞解釋

狹義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態系統下,由於人為過度的經濟活動,破壞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變化過程。也就是人為濫砍樹木,使破壞土地平衡,變成沙子!

土地沙漠化:包括氣候變異和人類活動在內的種種因素造成的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地區的土地退化。狹義的荒漠化(即:沙漠化)乃是指在脆弱的生態系統下,由於人為過度的經濟活動,破壞其平衡,使原非沙漠的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變化過程。

土地荒漠化: 指乾旱和半乾旱地區,由於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的影響而引起生態系統的破壞,使原來非沙漠地區出現了類似沙漠環境的變化。在乾旱和亞乾旱地區,在乾旱多風和具有疏鬆沙質地表的情況下,由於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使原非沙質荒漠的地區,出現了以風沙活動、沙丘起伏為主要標誌的類似沙漠景觀的環境退化過程。土地沙漠化和土地荒漠化差別不大,但荒漠化嚴重程度要高。

成因

自然因素

土地荒漠化的形成是一個複雜過程,它是人類不合理經濟活動和脆弱生態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自然地理條件和氣候變異為荒漠化形成、發展創造了條件,但其過程緩慢,人類活動則激發和加速了荒漠化的進程,成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異常的氣候條件,特別是嚴重的乾旱條件,容易造成植被退化,風蝕加快,引起荒漠化。乾旱的氣候條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當地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因而乾旱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的潛在威脅;氣候異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態環境失衡,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當氣候變干時,荒漠化就發展;氣候變濕潤時,荒漠化就逆轉。全球變暖、北半球日益嚴重的乾旱、半乾旱化趨勢等都造成荒漠化加劇。

氣候因素

赤道地區的上升氣流在高空向兩極方向流動,由於地球旋轉偏向力的影響,在南北緯30°附近,大部分空氣不再前進,而在高空積聚,並輻射冷卻下沉,近地面氣層常年保持高氣壓,氣象學上稱之為「副熱帶高壓帶」。這一地帶除亞歐大陸東岸季風氣候區外,其他地區氣候乾燥,雲雨少見,而成為主要的沙漠分布區。

人類活動

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使土地承受的壓力過重,過度開墾、過度放牧、亂砍濫伐和水資源不合理利用等使土地嚴重退化,森林被毀,氣候逐漸乾燥,最終形成沙漠。

相關數據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對荒漠化的概念作了這樣的定義:荒漠化是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不合理的經濟活動等因素,使乾旱、半乾旱和具有乾旱災害的半濕潤地區的土地發生了退化。

1996年6月17日第二個世界防治荒漠化和乾旱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發表公報指出:當前世界荒漠化現象仍在加劇。全球現有12億多人受到荒漠化的直接威脅,其中有1.35億人在短期內有失去土地的危險。荒漠化已經不再是一個單純的生態環境問題,而且演變為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它給人類帶來貧困和社會不穩定。

到1996年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達到3600萬平方公里,占到整個地球陸地面積的1/4,相當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國土面積的總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響的國家有100多個,儘管各國人民都在進行着同荒漠化的抗爭,但荒漠化卻以每年5~7萬平方公里的速度擴大,相當於愛爾蘭的面積。到二十世紀末,全球將損失約1/3的耕地。在人類當今諸多的環境問題中,荒漠化是最為嚴重的災難之一。對於受荒漠化威脅的人們來說,荒漠化意味着他們將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礎--有生產能力的土地的消失。

2022年3月12日是我國第44個植樹節,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11日發布的《2021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顯示,2021年,全國完成造林360萬公頃,種草改良草原306.67萬公頃,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44萬公頃。

《公報》還顯示,2021年,我國新增43個城市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全國累計建設「口袋公園」2萬餘個,建設綠道8萬餘公里。國家林草局生態保護修復司司長張煒介紹,2022年,全國各級林草部門將加快推進國土綠化高質量發展。張煒:2022年安排造林種草任務9606萬畝,其中營造林任務5006萬畝。在布局上重點考慮西北、華北、西南地區,以增綠擴面為主。東部、南部地區以提質增效為主。

2023年3月12日,全國綠化委員會辦公室正式發布《2022年中國國土綠化狀況公報》。《公報》顯示,2022年,全國完成造林383萬公頃,種草改良321.4萬公頃,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184.73萬公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