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土壤地帶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土壤地帶性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土壤在空間上與大生物氣候條件的變化相適應而呈帶狀分布的規律性。土壤地帶性現象是由俄國學者B·B·道庫恰耶夫(B·B·докучaев,1846~1903)首先發現和確定的,並因此建立了土壤地帶性學說。

土壤地帶性

土壤在空間上與大生物氣候條件的變化相適應而呈帶狀分布的規律性。土壤地帶性現象是由俄國學者B·B·道庫恰耶夫(B·B·докучaев,1846~1903)首先發現和確定的,並因此建立了土壤地帶性學說。土壤分布的地帶性包括水平地帶性與垂直地帶性。水平地帶性主要指緯度地帶性,即土壤地帶大致沿緯線方向延伸,按緯度方向逐漸變化的規律。產生的原因是太陽輻射在球形地表分布不均,造成不同緯度上熱量的差異,從而引起溫度、降水等氣象要素自赤道向兩極呈規律性變化,與此相應地引起生物、土壤呈帶狀分布。土壤地帶又受到海陸分異的影響,因距海遠近不同,氣候的乾濕狀況不同,導致生物、土壤地帶大致沿經線方向延伸,按經度方向由沿海向內陸變化的規律,廣義上稱之為經度地帶性。土壤垂直地帶性是山地土壤隨海拔高度不同而變化的規律,是在水平地帶性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不同水平地帶內,土壤的垂直帶譜不同。土壤垂直地帶只有在山體具有一定高度時才能表現。由於土壤分布的經度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產生的原因不同於土壤分布的緯度地帶性,目前一些學者認為這兩種分異規律並非地帶性規律,故相應地稱為經度省性和土壤的垂直帶性。

我國土壤水平地帶性分布,在東部濕潤、半濕潤地區,表現為自南向北隨着氣溫帶而變化的規律,大體上說熱帶為磚紅壤,南亞熱帶為赤紅壤,中亞熱帶為紅壤和黃壤,北亞熱帶為黃棕壤和黃褐土,暖溫帶為棕壤褐土 ,溫帶為暗棕壤,寒溫帶為漂灰土,其分布與緯度基本一致。在北部乾旱半乾旱區域,表現為隨着乾燥度而變化的規律,東北的東部乾燥度小於1,新疆的乾燥度大於4,自東向西依次為暗棕壤、黑土、灰黑土、黑鈣土、栗鈣土、灰鈣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其分布與經度基本一致。這種變化主要與距離海洋的遠近有關。距離海洋越遠,受潮濕季風的影響越小,氣候越乾燥;距離海洋越近,受潮濕季風的影響越大,氣候越濕潤。由於氣候條件不同,生物因素的特點也不同,對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必然帶來重大的影響。[1]

參考文獻

  1. 地帶性土壤愛問文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