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土貝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土貝母,中藥名。別名:土貝、大貝母(《本草綱目拾遺》)、地苦膽、草貝。來源為葫蘆科植物土貝母的乾燥塊莖。秋季採挖,洗淨,掰開,煮至無白心,取出,曬乾。其為不規則的塊,大小不等。表面淡紅棕色或暗棕色,凹凸不平。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角質樣,光亮而平滑。苦,微寒。能夠解毒,散結,消腫。用於乳癰,瘰癧,痰核。[1]

相片

入藥部位

葫蘆科植物土貝母的乾燥塊莖。

性味

苦,微寒。

歸經

歸肺、脾經。

功效

解毒,散結,消腫。

主治

乳癰,瘰癧,痰核。

相關配伍

  • 1與天花粉、乳香等配伍,治乳癰初起;
  • 2與金銀花、連翹等配伍,治乳岩已破;
  • 3與半夏、皂角刺等配伍,治手發背。

用法用量

5~10g。

炮製方法

秋季採挖,洗淨,掰開,煮至無白心,取出,曬乾。

生理特性

土貝母,攀援性蔓生草本。其為不規則的塊,大小不等。表面淡紅棕色或暗棕色,凹凸不平。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角質樣,氣微,味微苦。喜濕暖濕潤氣候,耐嚴寒。常生于山坡或平地。[2]

產地

分布於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相關論述

本草從新》:「治外科痰毒。」

視頻

土貝母視頻 1080P 中藥材種植指南

參考文獻

  1. 土貝母 中醫世家網,2011-12-20
  2. 土貝母 39藥品通,2011-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