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聖(拼音:shèng)是漢語常用字 。漢字簡化之前,簡體聖〔以下作"聖(kū)"〕和繁體聖(以下作"聖")是兩個不同的字。

"聖"最早見於商代甲骨文 ,其字形是在人形上加耳,有時加口,本義近於聰,指聽覺敏銳。引申指精通某種學問或技藝並有極高成就的人,又引申指神聖的等,也用於稱頌與帝王有關的事物 。聖(kū)始見於戰國,本義指用手挖土,後作為"聖"的簡化字。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聖

拼音; shèng

部首; 土

字碼; U:5723;GBK:CAA5;鄭碼:XSB

五筆; CFF

筆順; 橫撇、捺、橫、豎、橫

字級; 常用字,一級字(0340)

平水韻; 去聲二十四敬

注音; ㄕㄥˋ

古字; 聖

異體字; 琞

筆畫; 5

字源演變

"聖(繁體)"的甲骨文、金文、戰國文字、隸書、楷書和"聖"的戰國文字、小篆、隸書、楷書

在字形上,甲骨文中的"聖"字(圖A-1)則像人豎起耳朵傾聽之狀,旁邊有口,表示說話,會聽覺靈敏之意。金文中的"聖"字(圖A-2)將"人"變為"壬"(表示挺立),以強調聳耳而聽。篆文中的"聖"字(圖A-5)整齊化,訛變為從耳,呈聲,隸變後楷書寫作"聖"。

"聖(kū)",會意字。戰國文字和篆文中的"聖"字(圖B-1、圖B-2)都是由"土"和"又(手)"組成,是古代方言字,表示手用力挖地,義同"掘"。隸變後楷書寫作"聖",宋元以後被當作"聖(繁體)"字的俗體。現代漢語簡化漢字時將"聖(kū)"作為"聖(繁體)"的簡化字。"聖"字如今一般用作偏旁,只有今魯西一帶仍然稱用力刮挖硬物為"聖吃聖吃"。

古籍解釋

古代將"聖"與"聖(繁體)"分作兩個字,現代漢語簡化漢字時將"聖"作為"聖(繁體)"的簡化字 ,所以以下二級目錄分列出《說文解字》和《康熙字典》中"聖"與"聖(繁體)"的解釋。

說文解字

【第十三下】【土部】(kū)

聖,汝、潁之閒謂致力於地曰聖。從土,從又。讀若兔窟。苦骨切

【第十二上】【耳部】(shèng)

聖(繁體),通也。從耳,呈聲。式正切。

康熙字典

【丑集中】【土部】聖(kū)

《廣韻》、《集韻》並苦骨切,音窟。《說文》:汝、潁閒謂致力於地曰聖。揚子《方言》:聖聖,致力無餘功貌。○按:從土從又。會手把土義。亦作"ቄ"。《字彙》:古壞切,音怪,非。

又《同文舉要》:入又部,訓居也,循也。今作"在",合在、聖為一字,因俗"怪"字作"☪"而誤。

【未集中】【耳部】聖(shèng)

古文:敡、ĵ。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並式正切,聲去聲。《易·乾卦》:聖人作而萬物睹。《書·洪範》:睿作聖。傳:於事無不通之謂聖。《禮·禮運·三代之英疏》:萬人曰傑,倍傑曰聖。《孟子》:大而化之之謂聖。《風俗通》:聖者,聲也。聞聲知情,故曰聖也。

又《諡法》:稱善賦簡曰聖,敬賓厚禮曰聖。

又木名《山海經》:開明北有聖木。注:食之令人智聖也。

又水名。《水經注》:聖水,出上谷東,過長鄉縣北,又東過安次縣,而東入于海。

又姓。

又《韻補》:葉裳聲切,音成。常璩《華陽國志贊》:仲元抑抑,邦家儀型。子云玄達,煥乎弘聖。[1]

參考文獻

  1.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