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心修道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聖心修道院也稱愛道院、聖神院、聖靈女修道院,天主教聖方濟教會1886年開始到中國傳教,1901年,德籍神甫白明德在不來梅路購地46.2畝,就是現在的浙江路與肥城路交匯處,修建了一座聖神院。修道院由慕尼黑建築工程師貝爾納茨設計,1902年建成。
發展歷史
雖說這裡是修女院,其實也是一處歐洲人寄宿學院,附設幼兒園,教學受德國總督府監督,由修女任教。初期只招收德國女孩,總督府給予補助。1914年以後完全由天主教會出資,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包括英美等國。自1922年開始招收中國富家女學生。課程設宗教、德語、法語、英語、漢語言文學、算術、地理、歷史、自然科學、製圖、繪畫、家政、女子手工藝、音樂、雕塑等,用德語教學,注重宗教知識和語言教育以及上層社會女子應有的知識技能的培養。
抗戰勝利以後,學校雖然繼續開辦,但學生已經很少,多為美國海軍軍官的女子。1950年該學校停辦。這裡長期作為山東省儀表研究所,那座小教堂也成為職工開會聯歡用的禮堂。
建築布局
初時建築為二層,東南角為青島早期建築中常見的階形山花裝飾牆,左右是對稱的巴洛克式塔樓。1928年加蓋為3層,將塔樓拆除,塔樓復建,完成了再現了當年德國建的風韻。
占地面積20968.10平方米,建築面積7606平方米。磚石結構,平面呈馬蹄形,內側為封閉長廊,大拱形窗。花崗岩牆基,斜坡屋面。室內木板地,高3.8米,門窗皆為初建時期所遺。屋面為紅牛舌瓦,樑柱均採用美國紅松製作,具有典型的德國南部建築風格。東南轉角處大的階梯山花和兩個對稱的巴洛克風格角樓,使得這個轉角的立面變得豐富多彩。
修道院內有小教堂,名為天主聖心堂,另有教室、餐廳、廚房和大小寢室。二樓設有20扇窗戶的走廊,既寬敞又明亮,樓內設有壁爐,冬天時可以將熱氣送到房間裡每個角落。
巴洛克風格
巴洛克風格最早出現在羅馬耶穌會教堂建築,是教會做的建築改革,而後被法國宮廷發展到極致。其主要成就反映在教堂和宮殿的建築和裝飾上,具有氣勢雄偉、生機勃勃、強烈奔放的特徵。色彩運用大膽奔放,意境上富於想象力,充滿浪漫主義[1]和神秘的色彩。
巴洛克藝術是歐洲大航海時代和啟蒙運動[2]時代興起的藝術,此時新富裕資產階級已經開始嶄露頭角。地理大發現為他們積累了豐厚的財富,啟蒙運動為他們奠定了思想基礎,這些都為接下來的時代——工業革命奠定了物質和思想基礎。日漸壯大的他們對舊貴族感到越來越不滿。但此時舊貴族依然牢牢控制着意識形態,包括審美和藝術。
參考文獻
- ↑ 浪漫主義從何處興起?,搜狐,2019-03-04
- ↑ 什麼是啟蒙運動?,搜狐,2018-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