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母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聖母祠 |
中文名;聖母祠 類別;古蹟 地點;中國 館藏精品;木石建築、雕刻、繪畫 別稱;聖母殿 |
聖母,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女媧。聖母祠,本是家族祭祀的宗廟,後演變廟宇,遍布全國各地,或單獨成廟,或附於佛寺道觀等廟宇為聖母殿。聖母祠供奉的人物聖母,是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伏羲、女媧,也有說是華岳三娘。現有遺蹟從山東寧陽縣神童山的聖母祠,到汶川石紐山、蒲縣東嶽廟、佳縣白雲廟、北京石景山等地的聖母祠,都與基督教的聖母不同。
序言介紹
聖母祠,在全國各地有多處遺蹟。
1、位於山東省寧陽縣神童山景區的聖母祠,是神童山最大的高山建築,建於銀龍山頂峰,與周圍母性石文化及儒釋道文化融為一體, 為一頗具濃厚母性崇拜氛圍的文化景觀。始建年代無考,據祠東呂岩刻石詩推斷,初建時間當不晚於晚唐。原祠長60米,寬48米,經後梁、宋、明700餘年的多次兵亂,原祠只存遺址,現聖母祠為新建。祠為三進院落,有祠門、觀台、正殿。正殿祀三聖母,金童玉女侍立兩旁。
2、聖母祠:原位於汶川縣石紐山上千坦之處,又名聖啟祠,年久失修。後當地鄉紳重建于山麓,占地畝余,為穿斗式木石結構建築,青瓦飛檐。祠殿中塑聖母像,聖母端坐於台上,頭纏紗帕,身着羌服,肩飾"缸缽花披",腳穿"云云鞋",栩栩如生。
女喜,上古時代羌族部落首領的女兒。自從黃帝派他的二兒子昌意居於洛水以來,中原的華夏文明和西南的少數民族文明一直都是通過聯姻的方式來實現文化融合的。昌意娶蜀山氏之女昌仆為妻,生子顓頊。顓頊繼續了黃帝的策略,而女喜也就嫁給顓頊的兒子鯀。最早記載女喜的晉代《竹書紀年》:"帝禹夏後氏。母曰女喜。女喜背剖而生禹於石紐。"《史記·六國年表》中指出:"禹興於西羌"。女喜是原始社會末,奴隸社會初期的時代人物。那個時代女性地位正急速的下滑之中。在《史記》有提到過的那個時期的女性不足20位。而女喜卻多次提到,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她是大禹的母親,中國第一個奴隸王朝夏朝開國君主啟的祖母。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很奇特的:裂背生禹的傳說了。在三星堆眾多出土的神像面具中,唯一的女神頭像是"女喜"禹母。三星堆女神頭像,就是中華民族的"人母"、乃至世界人類的"人母"--"女喜"禹母神像。汶川就是傳說中的大禹故里。
3、聖母祠位於蒲縣城東2公里的東嶽廟柏山之巔有一座東嶽廟,廟宇占地1萬平方米,規模宏偉,布局科學,廟內有后土寺、聖母祠、清虛宮等60餘座建築。
4、北京聖母祠。石景山龍泉寺,位於石景山區模式口,唐朝古剎。法海寺附屬建築龍泉寺,位於法海寺之西,俗稱"西廟"。始建年代無考,初稱龍泉古寺,明末清初改稱碧霞元君祠,清康熙年間易名天仙聖母祠,又稱"聖母祠"。每年農曆四月,京都諸"聖會"均赴蟠龍山聖母祠進香。5、白雲山聖母祠。白雲山廟位於佳縣城南5公里的白雲山,東距黃河西岸約1公里。據《州志》雲,白雲山因峰頂常有白雲繚繞,故名。山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直抵黃河西岸,依山建廟,故名白雲山廟,也稱白雲觀。據《葭州志》和廟內石碑記載,廟由道人李玉風創建於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玉風道人云游到白雲山,見這裡孤峰聳立,霧靄飄浮,猶如仙境,就住在山上,靜心修煉,同時還採藥為當地百姓治病。他死後,人們便在山上修廟來紀念他。白雲山共建廟宇房屋五十三座,建築面積八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氣勢壯觀,是陝西省明、清建築中比較龐大的一組建築群。
由黃河灘直達山頂的廟路由六百多級石階組成,坡度陡峭,人行其上,有陡生騰空之感,驚心動魄,古有"神路"之稱。五龍宮為白雲觀底層建築,由正殿、兩廊、觀音樓等組成,富麗堂皇。五龍宮往上依次建有四道天門,再往上的真武殿是白雲觀主體建築,面寬五間,屋宇高大。真武殿前左右分別建有鍾、鼓樓,鐘鼓嘹亮清脆,隔河對岸山西境內也清晰可聞,"白雲晨鐘"被譽為佳縣八景之一。圍繞真武殿,各種建築星羅棋布。有藏經閣、瑞芝閣、超然閣、七聖樓、玉皇樓、文昌樓、東嶽廟、關帝廟、三靈廟、二斗祠、聖母祠、三清殿、三宮殿、白雲洞等。凡是能修建的地方,都築起了大大小小的房屋,樓閣參天,迴廊相接。遠望山頂,松柏掩映之中,廟宇重疊,金碧輝煌,好似飄浮於白雲之中的仙宮,因此有"白雲勝景"之譽。[1]
6、梁衡:"從山西省太原市西行四十里,有一座懸瓮山。在山下的參天古木中,林立着一百多座殿堂樓閣和亭台橋榭。悠久的歷史文物同優美的自然風景渾然融為一體,這就是著名的晉祠。" 沿着晉祠內中軸線,由東向西,依次是:水鏡台、會仙橋、金人台、對越坊、鐘鼓二樓、獻殿、魚沼飛梁和聖母殿。這組建築和它北面的唐叔虞祠、昊天神祠和文昌宮,及南面的水母樓、難老泉亭及舍利生生塔等,組合成建築群。
聖母辨
西方聖母
在基督教里認為:"耶穌基督的生身母親,名叫瑪利亞,是木匠若瑟(約瑟)的妻子。聖經記載:聖母生耶穌前,她和約瑟從未同房。聖母瑪利亞是耶穌的親人中第一個認定耶穌是天主(上帝)聖子的人,也是全世界第一個懇請耶穌基督首次施行神跡的人;在耶穌基督釘十字架時在場,被耶穌託付給了使徒若望(約翰)照看;耶穌基督復活後,聖母是第一批趕赴空墳墓的人之一。"
東方聖母
聖母辨:
山西"晉祠",千百年來一直有"唐叔虞祠"的說法,晉祠內"聖母殿"所供奉的"神只"到底是誰?卻一直有爭議。
"晉祠"是由多座晉陽太原"祖先神廟"組成的建築群體。他們之間既相對獨立,又按"輩份"先後傳承、聯繫。
何謂"聖母"?據《說文解字》:"(女)媧,古之神聖女,化萬物者。"《列子》:"伏羲女媧,蛇身人面,有大聖之德。"可見"聖母"就是指建有"鍊石補天,摶土造人,創始婚姻、化生萬物"不朽功績的"女媧"。可見晉祠"聖母殿"所祀者,應該就是"女媧"無疑。"女媧、伏羲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世祖先人物,雖然他們的時間距今至少也有七八千年,年代過於久遠,當時又沒有發明文字,他們的許多事實只能依靠"口耳相傳",但是歷史仍然為我們留下了一些 "蛛絲馬跡"的片斷記憶。明·萬曆四十三年刊 《太原府志·凡例》就有"神後聖母,多產河東"的闡述;同書"帝後"又有"帝王之興,必有明聖顯懿,以隆神體……自昔媧後補天,軒皇戰鹿,其事固靡得而鏡粵,若勛華重明,於時太原赤畿,首被神化,典謨昭垂……嗣後,則漢文龍潛之所與神堯虎變之邦乎……"等概述太原"帝王龍興"歷史的文字:上文"神後聖母"和"媧後補天"即指"鍊石補天"的女媧;"軒皇戰鹿"指軒轅黃帝在太原阪泉山大戰蚩尤;"神堯虎變"指唐堯始封、初都晉陽;"漢文龍潛"指漢文帝初封"代國"、久居太原……幾千年來,除了人們沒有認真探討和確認"女媧"在太原的遺蹟以外,"軒轅黃帝"、"唐堯"、"漢文帝"等祖先人物都在太原留下了 "軒轅廟"、"帝堯廟"、"漢文帝廟"等珍貴遺蹟。
"(女)媧皇陵、廟"所在原趙城縣侯村到太原一線,"女媧遺蹟"呈"連點成線"狀:趙城侯村"(女)媧皇陵、廟"--霍縣東賈村"媧皇廟"--靈石縣南關"媧皇廟"--介休城內"后土聖母廟"-- 汾陽縣田村"聖母廟"--上廟村"太符觀(聖母殿)"--文水開柵鎮"聖母廟"--交城卦山"聖母廟"--太原晉祠(女郎祠)"聖母殿"--董茹村"聖母廟"--北郊鎮城村"聖母廟"等等。
三聖母
三聖母,所指不明晰,一說指華岳三娘,中國神話傳說:五神掌管着五方,東為青帝,南為炎帝,西為白帝,北為黑帝,中為黃帝。從秦皇始,各朝帝王都十分重視華岳之神--白帝少皞,以求國泰民安,永保江山。西嶽廟是為華岳之神--白帝少皞而建的,當然華山上的女神三聖母也常來此地。華岳三娘,聰明美麗,心地善良。天旱,她呼風喚雨,遇澇,她施力排除,鄉親們有了難處前來求她皆有求必應,抽籤問卜無不靈驗,在她的關照下,這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們十分感激她,都尊稱她為"華岳三娘娘"。為了報答她的恩德,便給她在西嶽廟裡專門為她修了一座廟宇(即:西嶽廟的聖母殿)。殿內供華山三聖母即華岳三娘及其子沉香和三聖母侍女靈芝。到此瞻仰和祈禱的青年男女絡繹不絕。美麗端莊的華岳三娘,不但是世人心目中的愛情女神,而且還是人們心中的福神。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聖母祠禱雨原文_金宗直古詩 , 古詩文網 2020-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