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溪,遇見時光靜好(楊秀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在花溪,遇見時光靜好》是中國當代作家楊秀廷的散文。
作品欣賞
在花溪,遇見時光靜好
曲江綠柳,碧雲天,芳草地,這是花溪的品格和形象,那流動着綠色意韻的水,便是花溪的精靈了。
十里花溪,十里綠樹;十里平湖,十里碧水。花溪的水,清澈如處子的明眸,柔和清亮,顧盼含羞中沉澱着時光深處的安謐,收儲有春天的明媚,帶着夏天的熱情,雋含蒼蒼山色的靈秀,在這個雨落花溪的清晨,與我不期而遇。
走在花溪的生態步道上,看雨點不緊不慢地叩擊着寧靜的江水,那漾動起的無數圈圈點點,便是花溪透過綠意凝視我的無數眼眸。那「美目盼兮,巧笑倩兮」的情韻,讓流連花溪賞景的人無由地在雨趣中怡然陶醉。
有雨的日子,花溪靜謐、含蓄,甚至還藏着幾分羞澀。花溪的雨靈性而抒情。那曼陀羅般的節奏,一下催生了許多彩色花傘。平橋邊,石板道上,三三兩兩的遊人並不因為雨的到來而步履匆匆。那花傘下,笑語依然,閒庭漫步的情致依然。最妙的是,年輕人騎着自行車,倚着風,迎着雨,悠然來去。
我喜歡花溪的雨,輕輕的、淺淺的、柔柔的,如夢似幻,撲面入懷,貼身又走心。我在花溪小住的幾天裡,雨一直在飄灑着。我倚窗遠眺的時候,我穿行在曲江綠柳中時,雨便順着我的目光,飄落進我心靈的小巷裡。
雨中的花溪,美得讓人驚嘆,也讓人心動。
二
美的風景,看過後會生長在心裡,青蔥在記憶里。花溪的風景就是這樣。
山是花溪的魂,水是花溪的韻。山,賦予了花溪詩意;水,豐潤了花溪的顏值。
黛色的群山,並不高險奇崛,也沒有人為雕刻的那種精緻,只是應承自然的揀選,滿載着草木,靜靜地環護着溫婉的花溪。那份靜美里,分明生息着安然、蓬勃的魂魄。
花溪懷水而生,因水而靈。這裡的水是輕盈靈性的,這份輕盈和靈性,在花溪浪漫的氣質里,注入了水樣的骨血和生命。
花溪的山水,養顏、養心、怡情。走進花溪,就擁有了一段心靈駐足的時光。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我在貴陽市區的一所高校上學。到了節假日,遠足郊遊,同學聚會或老鄉走動,我們常常選擇去花溪。赴約花溪,迎面而來的不是風,是一幀一幀的風景。登山,騎行,漫步,自得其趣;亭台,小洲,花圃,各有韻味;煙柳畫橋,黃金大道,十里河灘,皆賞心悅目。因為對年輕人有不竭的召喚力,花溪這座盛開青春之花的精神家園,總是奼紫嫣紅,生生不息。在那些柔情似水、佳期如夢的青春歲月里,不知道有多少人夢回花溪?
而今回想起來,花溪的好,並不是因為人們從那裡帶走了什麼,而是每一個到花溪的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了快樂。
花溪的妙趣與生動,讓我內心溫潤,靈魂輕盈。去花溪,成了我對美的一種嚮往。
三
山似碧玉簪,水似眼波橫。
花溪坐擁青山綠水,天施地賦,山水化育,氣韻生動,數百年來,為文人墨客、名流商旅的眷顧之地。新中國成立後,花溪的美麗山水被賦予了新的歷史內涵。改革開放以來,花溪區委、區政府依託森林、水、活力充沛的自然環境和豐厚的人文資源,踐行「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的可持續發展理念,傳承歷史文脈,涵養文化自信,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大力發展「美麗經濟」的成功實踐,提振了花溪的精氣神,人與自然和諧交融,讓花溪煥發出新時代的神采,成為「公園省」貴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典範。
花溪的美,美在那山、那水,那風、那雨,美在那樹、那花,那橋、那亭,那人、那夢……
而今的花溪,綠韻天成,內清外潤,柔而不媚,美而不嬌,美得如同晨霧草木間清亮的鳥鳴般靈動、清幽。
品味花溪的美,不僅是一種身心愉悅、忘情山水的體驗,也是一種清逸自適的超脫,「有我之念」與「無我之境」在這裡自然交融,從身體到心靈的深度感受,那種審美的愉悅,如漣漪般在心間漾動開來。
在花溪,最是綠意動情懷。那種綠,透徹、清幽、豁亮,綠得清心、怡心、靜心,看一眼花溪綠波蕩漾的青山,掬一捧花溪綠意盎然的碧水,我的心也被染綠了。 [1]
作者簡介
楊秀廷,貴州省錦屏縣委政研室原主任,貴州省作協會員,202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第二期少數民族文學創作培訓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