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在詩人的範圍以外對一個雨點一生的觀察(于堅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在詩人的範圍以外對一個雨點一生的觀察》是詩人于堅創作的一首現代詩歌。

作品原文

哦 要下雨啦

詩人在咖啡館的高腳椅上

瞥了瞥天空 小聲地咕嚕了一句

舌頭就縮回黑暗裡去了

但在烏雲那邊 它的一生 它的

一點一滴的小故事 才剛剛開頭

怎麼說呢 這種小事 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我關心更大的 詩人對女讀者說

依順着那條看不見的直線 下來了

與同樣垂直於地面的周圍 保持一致

像詩人的女兒 總是與幼兒園保持着一致

然後 在被教育學彎曲的天空中

被彎曲了 它不能不彎曲

但並不是為了畢業 而是為了保持住潮濕

它還沒有本事去選擇它的軌跡

它尚不知道 無論如何選擇

都只有下墜的份了 也許知道

可又怎麼能停止呢 在這裡

一切都要向下面去

快樂的小王子 自己為自己加冕

在陰天的邊緣 輕盈地一閃

脫離了隊伍 成為一尾翹起的

小尾巴 擺直掉 又彎起來

翻滾着 體驗着空間的

自由與不踏實

現在 它似乎可以隨便怎麼着

世界的小空檔 不上不下

初中生的課外 在家與教室的路上

詩人不動聲色 正派地打量着讀者的胸部

但它不敢隨便享用這丁點兒的自由

總得依附着些什麼

總得與某種龐然大物 勾勾搭搭

一個卑微的發光體

害怕個人主義的螢火蟲

盼望着夏夜的燈火管制

就像這位詩人 寫詩的同時

也效力於某個協會 有證件

更快地下降了 已經失去了自由

在滑近地面的一瞬 (事物的本性

總是在死亡的邊緣上 才抓住)

小雨點 終於搶到了一根晾衣裳的鐵絲

改變了一貫的方向 橫着走

開始吸收較小的同胞

漸漸膨脹 囤積成一個

透明的小包袱 綁在背脊上

攀附着 滑動着 收集着

比以前肥大 也更重

它似乎正在成為異類

珍珠 葡萄 透明的小葫蘆

或者別的什麼 它似乎又可以選擇

這權利使它鋒芒畢露 具備了自己的形式

但也註定要功虧一簣 這形式的重量

早已規定了是朝下的 一個天賦的陷阱

就像我們的詩人 反抗 嚎叫

然後合法 登堂入室

用唯美的筆 為讀者簽名

拚命地為自己抓住一切

但與鐵絲的接頭越來越細

為了更大更滿 再也不顧一切

滿了 也就斷掉 就是死亡

身子一抖 又成了細細的一條

順着那依然看不見的

直線 掉到大地上

像一條只存在過一秒鐘的蛇

一擺身子 就消散了

但這不是它的失敗

它一直都是潮濕的

在這一生中 它的勝利是從未乾過

它的時間 就是保持水分 直到

成為另外的水 把剛剛離開館咖啡館的詩人

的褲腳 濺濕了一塊

作者簡介

于堅,男,1954年8月8日,出生於昆明。雲南師範大學文學院任教。80年代成名,為「第三代詩歌」的代表性人物,強調口語寫作的重要性。[1]

于堅幼時因病致弱聽,14歲輟學。16歲「文革」時期,學校停課,國家分配進入工廠當工人9年。16歲後當過鉚工、電焊工、搬運工、宣傳幹事、農場工人、大學生、大學教師、研究人員等。20歲開始塗鴉寫詩,25歲首發作品。

1983年與同學發起銀杏文學社出版《銀杏》。1984年畢業於雲南大學中文系。1985年與韓東等人合辦詩刊《他們》。1985年與詩人韓東、丁當等創辦《他們》文學雜誌。1986年發表成名作《尚義街六號》。[2]

著有詩集:《詩六十首》、《對一隻烏鴉的命名》、《一枚穿過天空的釘子》(台北)、《作為事件的詩歌》(荷蘭語版)、《飛行》(西班牙語版)、《棕皮手記》、《雲南這邊》、《于堅的詩》、文集《棕皮手記》、《元創造》(詩集,2006年比利時根特大學出版)。

于堅不僅是一位優秀的詩人,散文創作也令人矚目,從上世紀90年代的《棕皮手記》到近年的《相遇了幾分鐘》,于堅向我們展示了詩人的另一種言說方式:睿智、博學、平易、多言。《隴上行》和《印度記》,是他近兩年的散文代表作,不但保持了早期散文那種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詩意的特點,還強化了在歷史話語中發現日常性的特點。于堅的散文題材廣泛,語言自由,心接古今。他將口語和書面語交替使用,使得他的敘述和描寫,在體驗和經驗、現實和歷史之間來回巡遊、自由穿梭,堪稱當代散文精品。

他的生活依舊保持着普通人的一般水平,他並沒有從文學中獲得財富。在雲南昆明,每天上午寫作,不超過2000字,在靜靜的寫作中,于堅卻堅守着風起雲湧的80年代理想主義在他身上的烙印。于堅、韓東拉起大旗的《他們》和非非、莽漢、《傾向》、海上詩群一起,都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