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在音樂中遇見(程增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在音樂中遇見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在音樂中遇見》中國當代作家程增霞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在音樂中遇見

也許對我這樣一個五音不全的人來說,要寫音樂確乎有點可笑。然而我又覺得這並不影響我對音樂的熱愛與敬畏。就像我並不能寫出如我崇拜的作家一樣的作品,但這並不影響我欣賞和崇敬他們並將他們的作品視若珍寶。

音樂是上蒼送給人類的禮物。

它把不同語言,不同種族,不同國度的人拉到了一起。

日本音樂奇才小澤征爾在聆聽了華彥鈞的《二泉映月》之後情不自禁跪倒於地,掩面而泣,無比虔誠地說:這種音樂只應當跪下去聽。這是古往今來音樂溝通人類情感的無限崇高、無比聖潔的境界。這樣一首憂傷又意境深邃的曲子;這樣一首在用曲作者的全部心魂向人類訴說的樂曲,無論時光流逝多少年,無論空間隔離有多遠,它一樣會帶來不可言說的震撼。跨越時空、語言,種族,國度的震撼!

我又想起伯牙「高山流水」的曠世知音,想起韓娥「餘音繞樑」的曼妙歌聲,想起「陽關三疊」的無限愁緒,歷史上如此美好的遇見,都是在音樂中完成,在音樂里升華!

許多智障的孩子,甚至不能說一句完整的話,不能理解簡單的一個語義,卻獨對音樂感覺敏銳,卻可以通過音樂思考,通過音樂深思熟慮。酷愛指揮的舟舟、痴迷作曲的大江光、隨音樂起舞的羅布……音樂帶給他們快樂,也成了他們生活的中心。

出生在中國武漢的舟舟,人們稱他「不識樂譜的指揮大師」。「平時憨厚木訥的舟舟,只要音樂聲一起,就像換了個人,手臂起落,神采飛揚」。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之子大江光,對作曲情有獨鍾。

大江在關於光的作品中這樣描述:「在大江光學會以音符記述自己內心的音樂後,只要一支筆、一張五線譜紙,就可以安靜地創作半天。」

「如果沒有音樂,光一生都無法表達,我和妻子、光的弟弟妹妹也絕對無法知道。我沒有宗教信仰,但我不能不說從音樂里發現了Grace.。我把這個詞理解為人格的高尚、品質的美好、感恩祈禱。我聆聽着光的音樂以及音樂背後超越俗世的自我的東西。」

而羅布,右眼失明,左眼視微,頸椎畸形,嚴重癲癇的羅布,這樣一個喜歡玩提線木偶,愛聞花香,愛笑,又愛音樂,愛跳舞的孩子,一樣地讓人不可思議。

「音樂起來的時候,小小的羅布就像一朵微風拂動的富士菊……」

因為羅布,母親提起了筆,寫下了《黑暗中的舞者》。

在我老家的主街上,總能看到一個四季都站在街頭的「大男孩」。每當看到他目光游移,無所適從的樣子,心中便會漾起一陣悲憫。而遇上附近門市的音響里放出動聽的歌曲時,遇上村中有結婚的喜事高音喇叭里傳出歡快的歌聲時,他便跟着振奮、歡喜起來,身體和着樂曲的旋律不停地搖擺着。村人不解,只作笑談。沒有人能知曉他內心潛藏的關於音樂、關於舞蹈的密碼,更無人知曉他隱秘內心的憂愁與歡喜。他卻能全然不理會這些,一味地、自顧自地沉醉。我也欣慰起來:幸好有音樂,讓他找到這世上唯一的快樂!但願他能天天陶醉在這迷人的一隅,也能享受到塵世的喜悅和溫暖。

想到他們對音樂的熱愛,我腦中閃現的也是這樣一個詞語——大江在他的文章中頻頻提到的一個詞語:「不可思議」。是的,是音樂的不可思議的魔力。

他們在音樂中遇見了最好的自己。

他們對這世界唯一的理解是音樂,音樂讓他們沉靜、平和、安詳、迷醉。給了他們生存於世的唯一的美好和希望!音樂是他們與這個他們如何也看不透的世界聯繫的唯一的橋!是他們向世界展現自己的純潔、無私、耐心與愛心的唯一的虹!他們在音樂中發現自己、表現自己、豐盈自己並感動和治療更多人的心靈。

通過音樂,我們得以洞悉他們弱弱的外表下那純粹的、輕盈的、唯美的、心靈的東西。音樂讓我們更加深度地思考那永遠不可輕視的每一個微小生命所應獲得的尊重、敬畏、悲憫與感恩……

在青春歲月里,經歷情感風暴後無助又絕望的紅男綠女們,會一度把手機變成Mp3。在那昏天黑地的日子裡,他們在音樂中沉溺再沉溺。在歌曲中療傷,在音樂里找尋慰藉和悲傷情感的出口,仿佛那些詞都是為自己的今日而寫,那些曲都是為自己的情感而作,那份無與倫比,無法癒合的傷口,只有在緩緩流淌的、無休無止的音樂中才能得以複合,並永遠封存。

當我偶然翻開那一本本歲月深處的筆記,我才陡然發現,原來音樂一直伴隨着我的青春。那一支支隨時光變換的流行歌曲,那一首首歲月沉澱的世經典,古今的、中外的,都被我寫進了成長的書頁間。

音樂讓我又遇見了一路走來的青春歲月里的自己。

每一首歌都伴着一段刻骨悲歡,繫着一些惺惺相惜的旅人。我們是彼此生命的過客,卻又在彼此的心靈深處永久停留,永不淡出……想起那些舊日經典,那些伴我聽歌,為我吟唱的人,那些陪我一起哭、一起笑的人……

我仿佛又回到了那座城市、那所校園,又重逢了我日思夜想的友人,一生一世的情誼。是的,想起音樂,我便無法不想起我的那位嗓音柔美、歌聲婉轉的友人。那求學的兩載光陰,是她的歌聲一路伴我走過的。在萬紫千紅的春花前,在涼風習習的柳蔭下,在皎潔如水的月光中,在融融暖意的冬陽里,她為我唱着那夜鶯般美妙的歌曲,帶給我音樂般溫柔的情誼。

[1]

作者簡介

程增霞,安徽省肥西縣金橋小學教師,合肥市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