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殼斷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地殼斷裂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 地殼斷裂

外文名: crustal fault

地殼斷裂(crustal fault)是指切穿地殼達到莫霍面的穿層斷裂。現代大洋地殼內的火山岩帶,多為地殼斷裂作用形成。[1]

簡介

地殼斷裂(crustal fault)是指切穿地殼達到莫霍面的穿層斷裂。現代大洋地殼內的火山岩帶,多為地殼斷裂作用形成。地質歷史時期的地殼斷裂標誌:①鎂鐵質岩(輝長岩、玄武岩)帶或鎂鐵質岩體分布線;②古、中、新生代盆地、地塹的排列線,且盆地、地塹中有玄武岩或其他鎂鐵質岩與沉積地層同期生成,如東非裂谷、汾河地塹、冀中地塹、長江地、燕遼斷陷、淮河斷陷等;③沿斷裂帶常表現出重力地熱地磁異常,沿活動的斷裂帶有淺源地震。對區內金屬礦帶有控制作用。

東非裂谷

東非裂谷帶分成二支縱貫南北、形成二條裂谷帶高地,中部地勢較為坦蕩。東裂谷帶底部由熔岩充填並分割成許多閉塞盆地和深淺不一的湖泊,兩側形成高聳的熔岩台地、陡崖、階地和若干巨大的火山錐體,非洲第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895米)、第二高峰肯尼亞火山(海拔5199米)就坐落在裂谷帶東側、赤道附近,並形成罕見的"赤道雪山"奇特景觀。西裂谷帶高度不及東裂谷帶,谷底最高部分在基伍湖附近(海拔1460米),其南面是熔岩高原,北側是火山群體、再北是地壘式塊狀山--魯文佐里山(海拔5119米)。最寬和最低處在坦噶尼喀湖盆,其南部寬150公里,湖底低于海平面。高原主體東側階地下方是寬窄不等的沿海平原。

汾渭地塹系

汾渭地塹系(Fen Wei graben system)又稱汾渭裂谷系。展布於陰山秦嶺兩個東西向構造帶之間,西起寶雞,向東沿渭河、汾河延伸,於侯馬、運城向北轉為北北東向,至大同、延慶段轉變為北東向。該地塹系由大小不一的十個地塹型盆地組成,總體呈雁行排列的「S」形展布,長逾1200千米,寬度一般在10-50千米之間。地塹系的形成始於始新世,當時的斷陷沉積僅限於渭河盆地,中新世的地塹型沉積擴大到運城盆地,地塹系總體格局大體形成於上新世。第四紀以來繼續沉陷,渭河盆地第四系底界的埋深普遍大於2000米。北段的大同、延慶盆地則主要形成於第四紀。因此,具有南部發育早,斷陷幅度大,北部發育晚,斷陷幅度小的總趨勢。有人認為這個地塹系是以前期隆起構造為背景的,以後因伸展—剪切作用而形成了一系列雁列的張性斷陷盆地;也有人對此提出質疑。在忻縣、大同盆地有新近紀和第四紀的鹼性橄欖岩分布。沿該地塹系出現許多溫泉,表明這是一個高熱流值的地帶,還是一條地震活動帶。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它是華北地區的現今構造活動的裂谷帶。

參考來源

  1. 地殼運動360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