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方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地方戲

 

 

 

地方戲流行於一定地區,具有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的通稱。如晉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淮劇、秦腔、河北梆子、川劇、呂劇,是同流行全國的劇種(如京劇)相對的。「地方戲」作為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是指凝結着某一地域的民風習俗、從而為那一地域的大眾喜聞樂見的演劇形式。一方面,地方戲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地方戲又具有不同於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殊性。這是因為,地方戲是「活態」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它既傳承着一定的歷史文化傳統,又期待着在時代精神的表現中實現文化傳統的創造性轉換。

簡要介紹

中國的戲曲有着悠久的歷史,是世界上一種獨特的戲劇藝術。由於中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的方言不同,除京劇外,還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地方戲,據統計,中國的地方戲遍及全國各地,有300多種,可以稱得上世界之最,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晉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曲劇、粵劇、淮劇、呂劇等。其中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依次為京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評劇。

分類

晉劇

山西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發祥地之一,出現於明代的蒲州梆子逐步發展成為如今的山西的四大劇種:蒲劇、晉劇、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晉劇,中國地方戲曲,山西四大梆子劇種之一,又名山西梆子,中國傳統戲曲。因產生於山西省中部,故又稱中路梆子,也稱為「中戲」,主要流行於我國山西省中、北部及陝西北部、內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區,大致上是晉語的并州片,呂梁片,張呼片地區以及大包片,五台片的部分地區。

晉劇即為山西梆子,是中國北方的一個重要戲劇劇種,也叫中路戲,中國傳統戲曲。因興起於山西中部的汾陽、孝義、祁縣、太谷及太原而得名。晉劇特點是旋律婉轉、流暢,曲調優美、圓潤、親切,道白清晰,具有晉中地區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自己獨特風格。2006年5月20日,晉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為Ⅳ-18。

豫劇

豫劇:又名河南梆子、河南高調。是中國第一大地方劇種。豫劇誕生在七朝古都,東京汴梁城開封。起源於明朝中後期:近400百多年的歷史。目前除河南外,山東、江蘇、安徽、山西、河北、湖北、北京、陝西、四川、甘肅、青海、寧夏、新疆、台灣等省區都有專業豫劇團分布,是21世紀後擁有專業戲曲團體和從業人員數量最多的劇種。豫劇的聲腔,有的高亢活潑,有的悲涼纏綿,能夠表演各種風格的劇目,傳統劇目有1000多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已經發展成為具有全國影響的劇種。著名演員有陳素真、馬金鳳、常香玉、牛得草、閻立品等,代表劇目有《宇宙鋒》《穆桂英掛帥》《紅娘》《抬花轎》《春秋配》《七品芝麻官》《花木蘭》《朝陽溝》《程纓救孤》等等。

越劇

越劇:中國第二大劇種,有第二國劇之稱,又被稱為是「流傳最廣的地方劇種」,亦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 [3] 發源於浙江嵊州,成熟於上海,流傳於上海和浙江東部,在發展中汲取了崑曲、話劇、紹劇等特色劇種之大成,經歷了由男子越劇到女子越劇為主的歷史性演變,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越劇唱腔委婉、表演細膩抒情優美,已經成為僅次於京劇的一個大劇種。著名演員有袁雪芬、王文娟、徐玉蘭等,代表劇目有《紅樓夢》《梁山伯與祝英台》等。

黃梅戲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地方戲之一,舊時稱為黃梅調,主要流行於安徽省安慶市周邊地區及江西、湖北的部分地區。黃梅戲起源於湖北省黃梅縣的採茶歌,傳入安徽省安慶地區後,又吸收了當地的民間音樂,發展形成了這個劇種。黃梅戲載歌載舞,唱腔委婉動聽,表演樸實優美,生活氣息濃厚,受到了人們普遍的歡迎。著名演員有嚴鳳英、王少舫、馬蘭等,演出的傳統劇目有《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等。

評劇

評劇:發源於河北唐山,是流行於北京、天津和華北、東北各地的地方戲。它最初是在河北民間說唱「蓮花落」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又先後吸收了其他劇種和民間說唱的音樂和表演形式,於清朝末年形成了評劇。評劇具有活潑、自由、生活氣息濃郁的特點,擅長表演現代生活,著名演員有小白玉霜、新鳳霞等,代表劇目有《秦香蓮》、《小女婿》、《劉巧兒》等。

呂劇:源於山東,流行於山東、江蘇、東北三省部分地區。以前叫「化妝揚琴」或「揚琴戲」,系由民間說唱藝術「山東琴書」演變而來。代表劇目《姊妹易嫁》、《李二嫂改嫁》等,代表人物郎咸芬、李岱江、林建華等。

滬劇

滬劇:是上海的地方戲曲劇種,屬吳語地區灘簧系統;滬劇源出「小山歌」。為與同在上海演唱的蘇灘、甬灘等其他灘簧相區別,故稱本地灘簧、申灘時調,簡稱「本灘」。1914年,邵文濱、施蘭亭、丁少蘭等發起組織「振新集」,從事本灘改良, 並改名為「申曲」。1941年,「上海滬劇社」成立,開始把申曲改稱為「滬劇」。優秀劇目有《羅漢錢》、《蘆盪火種》、《一個明星的遭遇》等。

粵劇

粵劇是廣東省的主要劇種,主要流行於廣東、廣西和閩南一帶。居位在東南亞、美洲、歐洲和大洋洲的華僑、華人及港澳同胞也十分喜愛粵劇。明清時代,中國的許多劇種流傳到了廣東,這些劇種的聲腔與廣東音樂、民間曲調相結合,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劇種──粵劇,粵劇用廣東方言演唱,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著名演員有紅線女、馬師曾等,代表劇目有《搜書院》《關漢卿》等。

小結

地方戲要擺脫生存窘況和發展困境,還要特別強化「生產自救」的意識並在生產過程中實現文化傳統的創造性轉換。我們知道,劇種的生存狀況如何,是靠劇目來體現的。生產出一部有影響的好戲並藉此推出一位擔大梁的「腕角」,對一個劇種的生存和發展而言是至關重要的。上世紀50年代,連銷匿已久的崑曲都能藉「一齣戲」來救活,以至於留下了「一齣戲(《十五貫》)救活一個劇種」的佳話。強化「生產自救」的意識,就要從生產什麼產品、如何組織生產出發來變革我們的生產關係,來解放並發展我們的藝術生產力。地方戲劇團,即便是那些有悠久歷史劇種的劇團,也不可以「坐等天上掉餡餅」的態度來期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程。「工程」保護的是劇種,是劇種仍能在今天產生影響的歷史文化價值。不能實現「生產自救」的劇團,也未必能在「工程」的資助下勝任劇種的保護。還需要強調的一點是,作為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地方戲,是一種仍在傳承、可以激活的「活態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程強調的「原汁原味」。生產自救的理念還包含着對傳統的創造性轉換,是一種發展中的生產自救。我們相信,地方戲只有追求發展才能有效生存,只有發展着的建設也才是最有效的保護。   [1]

參考文獻

  1. 第二屆菏澤市地方戲戲迷擂台賽舉行,人民資訊 發布時間: 07-25 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