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榆炮製方法與標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地榆炮製方法與標準

【藥材來源】

地榆為薔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afficinalisL或長葉地榆anguisorbaofficinalis L.var.longtfalia(Bert.) Yu et Li的乾燥根。後者稱「[[綿地榆[[」。春季將發芽時,或秋季植株枯萎後採挖,除去鬚根,洗淨,乾燥,或趁鮮切片,乾燥。

【古代炮製方法】

唐代有炙制(《外台》)法。宋代有醋炒(《博濟》)、炒制(《傳信》)等方法。明代增加了煨制(《普濟方》)、酒洗(《萬氏》)、酒炒(《必讀》)的方法。清代又增加了炒黑止血(《說約》)、酒拌後炒黑用(《逢原》)的炮製方法。

【現代炮製方法】

  1、地榆: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未切片者,洗淨,除去殘基,潤透,切厚片,乾燥。篩去碎屑。   2、地榆炭:取地榆片,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噴淋少許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晾涼。

【飲片性狀】

地榆為不規則的圓形厚片。表面紫紅色或棕褐色,有排列成環狀的小白點,或間有黃白色的條紋,周邊暗紫紅色或灰褐色,粗糙,有縱皺紋。質堅。氣微,味微苦澀。   地榆炭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質脆,味焦苦澀。

【質量標準】

地榆含水分不得過14.0%,總灰分不得過10.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2.0%,稀醇浸出物不得少於23.0%,含鞣質不得少於8.0%,沒食子酸不得少於1.0%。地榆炭稀醇浸出物不得少於20.0%,鞣質不得少於2.0%,沒食子酸不得少於0.60%。

【炮製目的】

地榆味苦、酸、澀,性微寒。歸肝、大腸經。具有涼血止血,解毒斂瘡的功能。用於便血,痔瘡出血,血痢,崩漏,水火燙傷,癰腫瘡毒等。   地榆生品以涼血解毒為主,用於血痢經久不愈,燙傷,皮膚潰爛,濕疹,癰腫瘡毒等,地榆炒炭後,以收斂止血力勝,用於便血、痔瘡出血、崩漏下血等,各種出血證均可選用。

【應用選擇】

  1、生用   (1)瀉痢膿血:常與蒼朮、芍藥、卷柏同用,具有涼血止痢的作用,用於瀉痢膿血,乃至脫肛,如地榆芍藥湯(《保命集》);若與甘草、砂仁同用,用於結陰便血,腹痛不已,如地榆甘草湯(《雜病源流犀燭》);若與炒黃連、側柏葉、炙黃柏等同用,用於蠱痢下血,如雞肝片,腹痛煩悶,如地榆湯(《總錄》);若與黃芩、黃連、梔子仁等同用,用於傷寒,毒熱不解,晚即壯熱腹痛,便利膿血,如地榆散(《聖惠方》)。   (2)赤白痢:常與樗樹白皮、白朮、當歸同用,具有涼血解毒的作用,用於赤白痢,如地榆散(《聖惠方》);若與酸石榴皮、當歸、秫米、薤白同用,用於產後赤白痢、腹痛不止,如地榆飲子(《聖惠方》)。   (3)崩中漏血:常與柏葉、竹茹、漏蘆等同用,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用於婦女崩中漏血不絕,如地榆湯(《千金翼方》);若與炒當歸、龍骨、阿膠珠等同用,用於妊娠胎損,下血不止,腹中疼痛,如地黃散(《聖惠方》)。   (4)熱毒惡瘡:常與金銀花、乳香、沒藥等同用,具有解毒療瘡的作用,用於小兒面掀赤腫,以及蟲、蛇、犬咬傷,亦可單味應用,如小兒面瘡赤腫痛方(《總微》);若與苦參、大黃、黃芩等同用,用於癮疹發瘡,如地榆湯(《千金翼方》)。   (5)燙傷:單用地榆末,麻油調敷,具有瀉火解毒的作用,用於燙傷,可使滲出液減少,疼痛減輕,癒合加速(《中藥學》)。   (6)濕疹、皮膚潰爛:常與煅石膏粉、枯礬等同用,亦可單用生地榆煎濃液,紗布浸濕外敷(《中藥學》)。   (7)消化道出血:地榆50克、黃連10克,加水500毫升,煎取100毫升,頻服,每次1~2匙,每日2劑,可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出血(《臨床中藥學》)。   (8)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地榆70克,製成煎劑200毫升,每次100毫升,每日3次,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伴有出血者,效果良好(《中藥學》)。   (9)便血:常與槐花、生地、側柏炭等同用,用於各種原因引起的屬濕熱熏蒸的便血。   2、制用(炒炭)   (1)痔瘡出血:常與生地、黃芩(炒黑)、槐角(炒黑)等同用,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用於濕熱侵入直腸,血絡損傷,痔瘡腫痛出血,如涼血地黃湯(《大成》);若與地黃(炒焦)、槐角(炒黃)、炒荊芥等同用,用於痔漏腫痛出血,如槐角地榆丸(《大成》)。   (2)髒毒下血:常與黃連、炒槐花、阿膠珠等同用,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用於髒毒下血,日久不止,肛門墜痛,痔瘡焮腫,如髒連丸(《中藥製劑手冊》)。   (3)崩漏下血:常與椿根皮等同用,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用於婦女崩漏下血,如椿皮飲(《吉林中醫藥》)。   (4)崩漏:與烏梅炭60克,廣三七、側柏炭各30克同用,研末沖服,每次10~20克,0.5~2小時1次,至血止,用於非經期崩漏。   (5)燙傷:單用地榆炭磨粉,用麻油調成50%軟膏,治療Ⅰ度~Ⅱ度燙傷55例,採取暴露療法,每日塗敷創面數次,一般5~7天治癒,止痛效果亦好。

【現代研究】

地榆中含地榆苷Ⅰ,地榆苷Ⅱ,其苷元均為19-β-羥基烏索酸,糖為α-阿拉伯糖,地榆皂苷A、B、E,山萘素-3,7-二鼠李糖苷,槲皮素-3-半乳糖-7-葡萄糖苷,阿魏酸,沒食子酸,鞣花酸,尚有Sauvissimoside Ri,Pomol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ide,地榆皂素,赤芍素,地榆素H-6,地榆素H-11,以及Fe、Zn、Cu、Mn、Cr、Mg、Ca、Ge等微量元素。   採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測定生地榆、地榆炭中微量元素含量,結果認為,生地榆中微量元素含量順序為:Ca>Fe>Mg>Zn>Cu>Mn>Cr。而地榆炭為:Ca>Mg>Fe>Zn>Mn>Cu>Cr。炒炭後Ca的含量有較大提高,而Ca離子具有促進血液凝固作用,故地榆炭有增強止血的作用。據研究報道,生地榆鞣質含量為6.95%,炒炭後下降為1.25%。   有關的實驗也認為,炒炭使地榆中鞣質含量降低,但沒食子酸的含量卻明顯增加。但有文獻認為,儘管高溫炒制,使地榆部分組織炭化,造成地榆中皂苷及鞣質成分的一定程度破壞,但也可能產生一些新的化合物或炒炭後使某些成分的含量增加。據悉,地榆炒炭後,致癌成分苯並(α)芘的含量明顯增高,實驗證明,苯並芘的含量低溫長時間炒低於高溫短時間炒,即文火炒炭者優於武火炒炭者。   藥理藥效學的實驗認為,地榆炭和生地榆粉均有縮短小鼠出血時間的作用,炭品縮短時間為45.5%,生品為31.9%。用毛細管法測定,二者均可縮短凝血時間,為25%。對燒傷、燙傷及傷口癒合的影響,地榆對燒傷、燙傷的實驗動物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可降低毛細血管的通透性,減少滲出,減少組織水腫,有收斂作用,形成保護膜,可防止燒傷早期休克,降低死亡率。地榆對傷寒桿菌、腦膜炎球菌、福氏痢疾桿菌、乙型鏈球菌、肺炎雙球菌、大腸桿菌、枯草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其他尚有鎮吐作用、抗炎作用、止瀉作用、抗潰瘍作用、保肝作 用、抗腫瘤作用及增強免疫的功能。   不同炮製方法的地榆炭成品收得率及煎出率的比較,分別採用清炒法、砂炒法、烘烤法製備地榆炭,控制一定的溫度和時間,以「存性」為度,結果認為其收得率,煎出率(干浸膏量)以烘烤法為最高,砂炒次之,清炒最低。實驗認為,清炒、砂炒地榆炭,其溫度以200℃為宜,清炒時間為8分鐘,砂炒為5分鐘較為合理。以地榆鞣質成分為指標,採用正交設計實驗,對地榆的加工方法進行比較認為,飲片厚度、浸泡時間和浸泡水的溫度直接影響其質量。合理的工藝為:將地榆加入4倍量水,常溫泡洗15分鐘,撈出潤透,切2~3毫米薄片,曬乾。該工藝之飲片,鞣質含量最高。據報道,測定不同制炭品中鞣質和可溶性鈣的含量,同時考察不同飲片對小鼠出血、凝血時間及對家兔血小板聚集性的影響。發現地榆炭鞣質含量於150℃為最高,之後隨着溫度升高而含量降低,但可溶性鈣含量則隨溫度升高而增加。幾種炭品均有明顯的縮短小鼠出血及凝血時間的作用。而凝血作用以175℃、220℃烘烤條件為佳。另有報道,採用正交試驗法對地榆炭的加工工藝進行優選實驗,結果表明,地榆炭  的最佳炮製條件為250℃炒制7.5分鐘,該炮製品的鞣質含量及微量元素含量不但不減少,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升高,藥效實驗證明具有明顯的止血、抑菌作用。

【附】

  1、近代炮製方法還有醋炒、酒炒、鹽水炒等。   2、文獻摘錄「地榆雖能止血,多用能傷中氣,梢能行血,必當去之。多以生用,見火新功。」(《通玄》)「地榆除下焦熱,治大小便血證。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則能行血,不可不知。」(《綱目》)「下梢行血無功,止血上截炒過」(《遵生》)。

【總結】

地榆的古代炮製方法有炙制、醋制、炒制、煨制、酒制、制炭等法,炒法沿用歷史最長,炒法自身的衍變,由宋、元、明的「炒」、「微炒」到清代和近代的「炒黑」、。炒炭」,均用於止血。現代沿用生品和炭品二種。生地榆涼血解毒,地榆炭收斂止血。實驗證明,地榆炭的止血作用明顯高於生品。地榆止血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為地榆鞣質類成分和微量元素鈣離子,前者有收斂止血作用,後者有促進血液凝固的作用。有關研究認為,地榆制炭後(溫度150℃、烘製為宜),鞣質類成分和鈣離子含量均有所提高,初步揭示了地榆制炭後止血作用增強的原理。 [1]  

【炮製方法】

1.地榆 《太平聖惠方》:「細銼。」《局方》:「去苗刮削令淨。」《湯液本草》:「去蘆。」《普濟方》:「刷洗去土。」《本草綱目》:「取上截切片。」《仁術便覽》:「水洗切。」現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洗淨,除去殘莖,潤透,切厚片,乾燥。 2.地榆炭 《醫宗說約》:「炒黑止血。」現行,取地榆片,置炒制容器內,用武火加熱,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棕褐色,噴淋少許清水,滅盡火星,取出,晾涼。 3.醋地榆 《博濟方》:「醋炒,焙乾。」《聖濟總錄》:「醋炙。」現行,取地榆片,加麩醋拌勻,待吸盡後置鍋內,用武火加熱,炒至棕褐色,取出晾乾,篩盡灰屑。地榆片每100kg,用麩醋10kg。 [2]

【炮製方法】

1、生乾的地榆,以水洗淨泥土,揀出雜質,濕地榆上覆濕麻袋,燜約10餘小時。 2、待軟透以後,切成飲片,日光下曬乾,先將鐵鍋用柴火燒到微熱,一次加入約20-30斤的地榆飲片以鐵鏟攪拌。 3、用文火徐徐的炒,加熱的時間宜稍長,每炒一鍋約30分鐘左右,俟地榆有紅褐色轉黑時,即可降低鍋底的火力,使燜到地榆片的表面,王權變為黑色。 4、炒到後來,因為熱度增加高炭分加多,不慎的時候,鍋內的地榆可能生成火星,甚或起火焰,應即用噴霧器噴淋清水,以防止燒成灰。 5、不過一般是炒成的片刻,立即在鍋內藥料上均勻的噴水,隨機出鍋,這樣做是防止在出鍋後的繼續炭化及灰化,而且耗損量亦低,出鍋後放置木槽之內,仍應勤拌,帶干晾之後,需要三天入庫。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