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質紀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地質紀年

地質紀年地質時代是指地球上各種地質事件發生的時代,它包含兩方面含義:其一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稱為相對地質年代;其二是指各地質事件發生的年齡,由於主要是運用同位素技術,稱為同位素地質年齡。這兩方面結合,才構成對地質事件及地球、地殼演變時代的完整認識,地質年代表正是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的。

簡介

地質年代的劃分和研究,是通過岩石和化石的歷史來確定的。地質年代最大的單位稱為「宙」,往下依次分為代、紀、世。它們對應的地層或地質紀錄則稱為宇、界、系、統。描述時間的時候,用「早、中、晚」;而描述空間(地層順序)的時候,就用「下、中、上」。時間再往下還可細分到期、時,對應地層稱為階、時帶。這種在地殼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各種成層岩石(包括鬆散沉積層)及其間的非成層岩石的系統總稱,叫做地層系統。「宇」、「界」、「系」、「統」分指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級、第二級、第三級、第四級。地層系統分類的第一個宇,指太古宙時期所形成的地層系統。舊稱太古界、始生界,原屬隱生宇(隱生宇後已不使用,改稱太古宇或元古宇)。中國的太古宇分為古太古界、中太古界和新太古界,主要出露於華北地層區。

評價

最初人們把地殼發展的歷史分為第一紀(大致相當前寒武紀,即太古宙元古宙)、第二紀(大致相當古生代和中生代)和第三紀3個大階段。相對應的地層分別稱為第一系、第二系和第三系。1829年,法國學者德努瓦耶在研究巴黎盆地的地層時,把第三系上部的鬆散沉積物劃分出來命名為第四系,其時代為第四紀。隨着地質科學的發展,第一紀和第二紀因細分成若干個紀被廢棄了,僅保留下第三紀和第四紀的名稱,這兩個時代合稱為新生代。現第三紀已分為古近紀和新近紀,故僅留有第四紀的名稱。[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