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地震圖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術語。
隨着社會制度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中國的漢字也在不斷演化着,從最初的甲骨文[1]漸漸發展到了小篆[2],後來文化進一步發展後,才出現了」漢字」這種說法。
名詞解釋
地震圖,是一個三字漢語詞彙,是用於表示地震震中位置、震級、發震時間、震源深度、烈度及地震分區等內容的地圖。原始資料性地震圖,是地震儀中紀錄下來的地震譜。
功能解釋
地震圖一般以點狀符號表示震中位置,文字註記震級和其它有關說明,並常以不同暈線或顏色分區或分帶表示破壞程度,以等震線表示強度和波及影響範圍。中、小比例尺地震圖的表達方式常隨服務目的而定。如一種直接為基本建設服務的地震區劃圖,要求表示地震發生的強度、頻度及標示發生最大震級的可能性,一般用烈度表示。偏重於表示地震活動與地質構造關係的地震圖,編制時須更多參考歷史記載等方面的資料,帶有闡明分布規律的性質,對宏觀分析預測地震有較大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 ↑ 漢字小時候|一個文字,一段歷史,搜狐,2020-11-24
- ↑ 書法丨原來小篆是中國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由國家規定的標準漢字形態!,搜狐,2017-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