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震警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地震警報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展台上一顆無可取代、熠熠閃光的明珠[1]。漢字之美,美在莊重典雅,形神兼具。她承載的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厚重歷史與燦爛文化[2]。她的美,是無與倫比的。

名詞解釋

地震預警是指在破壞性地震發生以後,在某些區域可以利用「電磁波」搶在「地震波」之前發出避險警報信息,以減小相關預警區域的災害損失。

2023年8月16日,國新辦舉行「最美應急管理工作者」代表中外記者見面會。會上,中國地震局工程力學研究所二級研究員孫柏濤表示,我國已初步建成了地震預警系統。

技術原理

地震的成因是由於地下幾公里至數百公里的岩體發生突然破裂和錯動。而這些破裂和錯動釋放的能量又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輻射出去。地震波是一種機械波,具有一定的傳播速度,當地震發生後,要等相應的地震波傳播到人所在的位置。這個時間差給地震預警留下了空間。

地震發生時,首先出現的是上下震動的P波,震動幅度較小,要過大約10秒到1分鐘時間,水平運動的S波才會到來,造成嚴重破壞。地震預警就是利用地震發生後,P波與S波之間的時間差。原理上,在距離震源50公里內的地區,會在地震前10秒收到預警信息;90-100公里內的地區,能提前20多秒收到預警信息。根據數據準確估計震級、震中位置以及快速估計地震對預警目標的影響等。

主要功能

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後,利用地震波傳播速度小於電波傳播速度的特點,提前對地震波尚未到達的地方進行預警。一般來說,地震波的傳播速度是每秒幾公里,而電波的速度為每秒30萬公里。因此,如果能夠利用實時監測台網獲取的地震信息,以及對地震可能的破壞範圍和程度的快速評估結果,就有利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的短暫時間發出預警。

研究表明,如果預警時間為3秒,可使傷亡率減少14%;如果預警時間為10秒和60秒,則可使人員傷亡分別減少39%和95%。

鑑別方法

「地震預警」與「地震預報」的區別

「地震預警」並非「地震預報」,兩者不屬同一概念。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但有可能發生的地震事件事先發出通告;而「地震預警」是指突發性大震已發生、搶在嚴重災害尚未形成之前發出警告並採取措施的行動,也稱作「震時預警」。

地震預警(earthquake early warning),不是地震預測或預報。地震預警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後,搶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地區前,向設防地區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以減小當地的損失。

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但有可能發生的地震事先發出通告;地震預警則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後,搶在地震波傳播到設防區域前,向其提前幾秒至數十秒發出警報,以告知當地人們採取應急措施,儘可能減少傷亡。

設備結構

地震預警系統是指實現地震預警的配套設施。按照系統響應的順序可包括:地震監測台網、地震參數快速判測系統、警報信息快速發布系統和預警信息接受終端。整套系統的特點是高度集成、實時監控、飛速響應,尤其是飛速響應這一點至關重要。因為地震預警系統其實就是在和地震波賽跑,多跑贏一秒,就能多獲得一秒的應對時間,用分秒必爭來形容最為恰當不過地震預警系統的工作原理就在於可以探測到地震發生最初時發射出來的無破壞性的地震波(縱波即P-波,primary wave),而破壞性的地震波(橫波即S-波,secondary wave)由於傳播速度相對較慢則會延後10~30秒到達地表。深入地下的地震探測儀器檢測到縱波(P-波)後傳給計算機,即刻計算出震級、烈度、震源、震中位,於是預警系統搶先在橫波(S-波)到達地面前10~30秒通過電視和廣播發出警報。並且,由於電磁波比地震波傳播得更快,預警也可能趕在P波之前到達。

當地震發生後,離震中最近的幾個預警台站會陸續接收到地震信號,觸發地震參數快速判測系統;在收到信號的幾秒至十幾秒內,快速判測系統將估算出地震的發震時刻,發震位置,震源的類型和震級的大小;然後利用這些參數模擬出相關區域內地面運動的強烈程度;根據模擬的結果,搶在相應地震波以前,向不同地區發出相應的預警信息。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