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均衡匯率理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均衡匯率理論

 

 

 

中文名

均衡匯率理論

目錄

簡介

用料

做法

簡介

均衡匯率理論(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Theory)

關於均衡匯率概念,英國經濟學家格利高里(T.E.Gregory)早在1934年就曾提出。凱恩斯在他1935年發表的《國外匯兌的前途》一文中對均衡匯率做了明確的定義。但是,對均衡匯率最早做較為完整的定義的是美國經濟學家納克斯(Ragner Nurkse)。納克斯1945年將均衡匯率定義為,在國際收支平衡和充分就業情況下內外部同時均衡時的匯率。納克斯的這一定義為後來的許多經濟學家所贊同。不過,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均衡匯率理論,只是從理論上定性地分析說明均衡匯率的概念和意義。因而這一時期的均衡匯率理論,實際上沒有受到人們的重視。直到80年代以後,由於時間序列和協整等現代計量經濟理論的出現,及其在均衡匯率模型上的成功應用,才使均衡匯率理論得到了真正的發展。

20世紀8O年代以來,均衡匯率研究大體上向三個方面發展:

(1)對均衡匯率理論本身進行研究,着重闡述均衡匯率的內涵及其經濟意義;

(2)研究發達國家的均衡匯率問題,這方面的研究文獻較多,並且取得了相對比較滿意的成果;

(3)研究發展中國家的均衡匯率問題,這方面的研究文獻不多,研究的結果也不十分令人滿意,主要是因為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正處於轉型之中,無論是經濟本身還是其他方面都不十分成熟,因而研究的結論不具有普遍性意義。

由於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出現了不同類型的均衡匯率理論。綜合來看,目前研究比較系統且取得一定成果的均衡匯率理論,大體上可以分為四類:基本要素均衡匯率理論(FEER)、行為均衡匯率理論(BEER)、自然均衡匯率理論(NATREX)和均衡實際匯率理論(ERER)。它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的均衡匯率問題。其中,後一種理論主要是研究發展中國家的均衡匯率問題。

類別

基本要素理論

基本要素均衡匯率理論(英文全稱為Fundament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縮寫為FEER)由威廉姆森(Williamson)首先於1983年提出並開始使用。基本要素均衡匯率理論將均衡匯率定義為同宏觀經濟均衡一致時的實際有效匯率。這裡的宏觀經濟均衡概念,包括內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兩個方面。內部均衡被認為是同充分就業(尤其是由自然率決定的就業水平)和低的、可持續的通貨膨脹率相一致時的產出水平。外部均衡的特徵是,當各國保持內部均衡時,在各國之間出現的意願的、可持續的資本的淨流動。

FEER模型的依據是宏觀經濟均衡方法。宏觀經濟均衡方法的核心是經常項目等於資本項目。FEER方法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經常賬戶的決定上。一般地,經常項目可以典型地解釋為是國內總產出(或總需求)、國外總產出(或總需求)和實際有效匯率的函數。在FEER方法的許多應用中,中期的資本項目均衡可以根據相關的經濟因素估算得到。因此,可以根據國內總產出(或總需求)、國外總產出(或總需求)和資本項目,求得實際有效匯率。這裡得出的實際有效匯率就是與宏觀經濟均衡相適應的匯率,即威廉姆森在1983年所稱的基本要素均衡匯率(FEER)。可見,在給定經常項目模型參數,尤其是在經常項目流動對實際有效匯率較為敏感的條件下,利用外生的可持續資本流動淨額就可以計算出FEER。必須說明的是,FEER只是一種計算均衡匯率的方法,而不是匯率決定理論。由於計算時隱含假定現實的實際有效匯率會逐漸地收斂於FEER,所以體現在FEER方法中的匯率決定理論是匯率的經常項目決定理論。[1]

參考文獻

  1. 一文讀懂經典匯率理論變化史 ,搜狐網 2018年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