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坦賈武爾的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坦賈武爾的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廟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坦賈武爾的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廟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坦賈武爾的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廟,位於印度東南部的泰米爾納德邦。公元11世紀初,南印度朱羅王國首都坦賈武爾建成供奉濕婆神的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廟,耗時7年。神廟的院落由迴廊環繞,長240米,寬120米。在它的外側,還用磚牆圍成每邊長約350米的大院子。神廟的大門精雕細刻,非常華美。門兩側還雕有巨大的守門神像。廟內有牡牛殿、兩個相連的寬敞禮拜殿、前殿和毗摩那,它們建在同一條東西軸線上。

中文名 坦賈武爾的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廟

外文名 Brihadisvara Temple, Thanjavur

國 家 印度

所屬 洲亞洲

神廟概況

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廟的毗摩那,底面是一個每邊長25米的正方形,聖室上面建有維馬納姆高塔,塔高13層,稜角分明。據神廟石碑上的銘文記載。公元11世紀初期,坦賈武爾有數百名祭司和神廟中的舞者、鼓手、吹笛人、灑水人、點燈人、洗衣人等,總人數超過600人。這些人每天在神廟裡工作半天,其餘時間去國王賞賜的農田幹活。他們和寺廟間的契約刻在石頭上,上面寫明,使用耕地的代價是參與神廟建造,並且要在舉行儀式時拉裝飾豪華的神車。1930年,在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廟內發現了建廟時期的大量壁畫。這些公元12世紀的壁畫被公元17世紀的壁畫覆蓋,因此保存完好。壁畫的內容主要反映了印度傳說中的濕婆神形象。作為朱羅王朝僅存的壁畫作品,這批壁畫格外珍貴。由花崗石和磚塊建造的布里哈迪斯瓦拉神廟,是同期朱羅王朝在南印度及東南亞各地建造的寺院的典範,它的造型是正統的南方型建築。

建築風格

指導南印度神廟建築的規則是特別嚴格的。[1] 從第六世紀起,修建廟宇的材料只能是石頭。木頭和泥土由於不耐久,只能用於人的住所。聖殿的形狀,布局和建築式樣,視它所信奉的對象的性質及它信仰的教派而定。祭司和「斯塔帕第」(工匠兼技師)在一起共同確定建築原則,這些原則記載在《阿含紀》、《瓦斯圖》和《工巧論》等著述中。一旦選定了廟址,在建造者心目中,神廟的方位就占了最重要地位。在1000年前後建造的坦賈武爾就是朝東的。三座門廊把遊客同內院分開。第一座門廊建造時間較晚(15-17世紀)和後面兩座不同,後面的兩座則是朱羅藝術與建築的直接預示。在內院裡面迎接遊客的是一座將近六米長的雕刻臥像。這是濕婆神的座騎的像。然後,在穿過主神殿的三座「曼達帕」(亭子)後,人們來到至聖之所,那裡供奉着「林伽」,濕婆神的生殖器形象。在它的上方高聳着一座高66米、13層的天宮大寶塔。這個空洞的建築物創造出一種把「林伽」同宇宙聯接在一起的孔隙。它的裝飾之精細、它的神龕和壁柱之眾多,它那頂上飾有八匹公牛描繪印度教萬神殿的雕帶,使它成為朱羅藝術的一件傑作。在底部,有平行的兩堵牆把至聖之所圍住,形成一條兩層高的通道。下層以其壁畫之精美而著稱於世,七層則有《舞論》中介紹的約80種舞姿的優美的浮雕像。《舞論》是一部公元一世紀時的論著,也是印度古典舞蹈原則的基礎。主殿周圍有一組保護性的小神殿。其中之一是專門奉獻給羅羅王的精神導師喀魯武拉的。在神廟已經竣工並將安裝「林伽」的時候,僧人們注意到不管他們怎麼努力,用來把雕像固定在基座上的專用黏土已成了液體,根本沒有粘性了。神像無法安放。絕望中,國王突然醒悟,要順利完成這個儀式,喀魯武拉必須在場。喀魯武拉被帶到神廟,他把正在咀嚼的東西--蔞葉、檳榔果和生石灰的混合物--吐了出來並用來把「林伽」粘住!因此,在印度教中被視作污穢的象徵的唾沫在這裡卻成了神聖的膠合劑。

影響意義

坦賈武爾的宏偉神廟一座滿是壁畫、雕刻和雕帶的輝煌聖殿成為一千年前南印度日常生活的見證。[2] 朱羅泰米爾王朝最偉大的君主羅闍羅闍一世的統治時期(985-1014)標誌着南印度歷史上一個光輝的時代。這個非凡的人物,濕婆神的狂熱崇拜者、偉大的管理者和英勇無畏的戰士由於坦賈武爾宏偉神廟中的許多銘文而永垂不朽,該神廟在他建立或修復的50個聖殿中是最雄偉的。神廟企圖把精神世界和塵世凡間融和在一起。這是一座宗教大廈,同時,也是朱羅王國的一座歷史、文學、藝術和建築的紀念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