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墾丁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墾丁公園墾丁國家公園是中國台灣的第一座國家公園,1982年9月1日公告計劃,1984年1月1日成立管理處,是中國第一座公告成立的國家公園,也是台灣島唯一熱帶區域的國家公園,它位於屏東縣境內、台灣最南端的恆春半島上。陸地面積18084公頃,海域面積15185公頃,海陸域合計共33269公頃,園區南北長約24公里,東西寬約24公里,全境屬熱帶。分別距台灣第二大城高雄市90公里、第四大城台南市140公里,為台灣熱門觀光勝地之一。公園管理處首任處長為曾任屏東縣縣長的施孟雄,現任處長為施錦芳女士。[1]

視頻欣賞

歷史

墾丁國家公園位於台灣南端恆春半島之南側,成立於1984年1月,是中國台灣第一個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是台灣本島唯一熱帶區域的「國家公園 [2]

地理環境

1982年在台灣島最南端的恆春半島上建立了墾丁國家公園,總面積為32631公頃,其中陸地面積17731公頃,海域面積為14900公頃。這裡三面都是湛藍清澈的大海,東面是太平洋,西有台灣海峽,南臨巴士海峽,北連南仁山,地形變化多端,景觀資源極為豐富。

半島最南端的岬角──「鵝鑾鼻」,恰好與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分界處的「貓鼻頭」遙遙相對。在「鵝鑾鼻」上屹立着18米高的燈塔,如果站在燈塔之上,就可以看到台灣島南端起伏的低矮丘陵和平坦的台地,飽覽天海一角與珊瑚礁林的秀麗景色。

墾丁國家公園位於台灣本島最南端的恆春半島,三面環海,東面太平洋,西鄰台灣海峽,南瀕巴士海峽。陸地範圍西邊包括龜山向南至紅柴之台地崖與海濱地帶,南部包括龍鑾潭南面之貓鼻頭、南灣、墾丁森林遊樂區、鵝鑾鼻、東沿太平洋岸經佳樂水,北至南仁山區。海域範圍包括南灣海域及龜山經貓鼻頭、鵝鑾鼻北至南仁灣間,距海岸一公里內的海域。

墾丁國家公園地理上屬於熱帶性氣候區,終年氣溫和暖,熱帶植物衍生,四周海域清澈,珊瑚生長繁盛。

景點

大尖山

正式名稱為「大石尖」為墾丁地標之一,為一整塊岩石凸起於草原上,為墾丁半島區最高點。上山須由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牌樓門口進入,穿越墾丁牧場,沿稜線設有登山索可供攀爬。山頂可俯瞰恆春半島全境,景觀優美,上山下山全程約需3-4小時。但是台灣地區《國家公園法》第13條第8款對於國家公園區內之大尖山、青蛙石、船帆石已公告禁止攀爬。

龍鑾潭

位於墾丁國家公園西側,恆春往貓鼻頭的途中,占地137公頃,原本是低洼地勢,往年每逢雨季便積水成澤。日據時代雖曾計劃建為水庫,但終未實現,戰後民國37年(1948年)籌撥專款,將龍鑾潭建為水庫,為恆春半島重要的水利設施。潭水經附近溪流相匯由人工泄水口北流,經四溝、頭溝而注入保力溪,由射寮出海,僅供農田灌溉渠道。每到秋冬之際更成為候鳥群集過冬的地方,是絕佳的賞鳥景點。

龍鑾潭旁設有一自然中心,透過玻璃牆面可以欣賞到整個潭面,中心內的觀察站提供多部望遠鏡和2套播放監視系統,並有4處鳥類展示區,是設備完善的鳥類觀察站。龍鑾潭自然中心同時也是稀有植物人工復育區的所在,以生態園方式進行人工培育原生樹種。生態園區面積約1.5公頃,共分為稀有植物區、誘鳥植物區、誘蝶植物區、草原灌叢植物區、賞花觀果植物區、山地植物區、海岸林植物區、珊瑚礁植物區、綠籬植物區等九區。區內生物資源豐富,植物物種歧異度高,是生態保育與生物族群的自然棲所。

貓鼻頭

貓鼻頭為台灣海峽與巴士海峽的分界點,並與鵝鑾鼻形成台灣島最南的兩端。貓鼻頭有一從海崖上斷落之珊瑚礁岩,其外型狀若蹲仆之貓,因而得名。貓鼻頭為典型的珊瑚礁海岸侵蝕地形,珊瑚礁因造山運動隆出海面,受到長時間的波浪侵蝕、反覆乾濕、長期鹽粒結晶、沙礫鑽蝕、及溶蝕等作用,產生了崩崖、壺穴、礁柱、層間洞穴等奇特景觀,海岸線鳥瞰似百褶裙,故有裙礁海岸之稱。極具地形教學與研究價值。

白沙灣

白沙灣位於恆春半島西岸、貓鼻頭西北方的海岸線上。又稱「白砂」。白沙灣一帶屬珊瑚礁海岸,原是一個小漁港,稱為白沙港。這一帶得天獨厚,擁有一段長達百米的沙灘,沙灘由純白的貝殼砂所組成,由於鮮少有遊客造訪,因此還保持着自然的風貌。而在此處戲水時需小心此地有三處有強勁的暗流,須特別的留意。

南仁湖

「南仁山生態保護區」位於墾丁國家公園東側的滿州鄉南仁村,保護區海拔最高不過526米,卻是台灣少數僅存的低海拔原始熱帶季風雨林,同時形成熱帶、亞熱帶與溫帶植物分布於南仁山區,受恆春半島特殊季風及雨量季節性分布的影響,共有2200餘種植物。如「大頭茶」潔白似茶花,是東北季風盛行的迎風陡坡的常見植物。

南仁湖」位於天然山谷中,僅一條步道能前往,單程4.3公里。沿途生態樣貌豐富,常可見「青斑蝶」、「黃蝶」的蹤影。南仁湖原本是水稻田,由於稻田東邊出水口被堵塞,水量累積逐日增多,形成寬廣湖泊,在這一片廣大水域之前有處小水潭,才是真正的「南仁古湖」,但由於湖水面積小容易被忽略。湖旁可見的「黃灰澤蟹」,是台灣特有種的淡水蟹,屬於陸蟹的一種,也是唯一不須到海邊進行繁殖的蟹種。

南仁山為生態保護區,僅供學術研究,禁止遊客進入。事先必須向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提出申請,前往南仁湖也必須先於墾丁公園遊客中心做行前教育,而每年有兩個月的封山期間亦不受理申請進入。[3]

龍坑自然生態保護區

龍坑位於恆春半島東南端岬角,介於太平洋與巴士海峽交界處,該地區為綿延之群狀珊瑚礁,為隆起之高位珊瑚礁,面積計61.67公頃。由於重力及海浪之衝擊,台地崖之珊瑚石灰岩逐步破裂,向下崩落,因此龍坑綜合了裙礁、崩崖、狹谷、陷坑等絕佳之地形景觀。

龍坑生態特殊,海岸植物繁複,有許多特殊少見的濱海植物。例如「濱斑鳩菊」,全台灣除了蘭嶼之外就只能在龍坑這裡看得到;而花瓣只有一半的「草海桐」,有刺的「飛龍掌血」,以及遠從大溪地飄洋過來的「檄樹」都是龍坑特有的濱海植物。可惜的是在2001年因為阿瑪斯號貨輪油污事件,整個珊瑚礁被原油污染,雖然大部份清除,但是已將整個龍坑生態完全破壞,散落在海床上的貨輪殘骸,至今仍使得珊瑚無法順利復育。

風吹沙

風吹沙是風成地形。每年九月至次年四月,沙粒受到冬季東北季風的吹拂,被風向西南方陸地搬運;而被河川及沿岸的潮流攜帶出來的沙粒,則向東北的海灘搬運。如此日積月累進行風蝕和風積作用,山谷里的沙子被風和水來回的搬運,形成了「沙丘」與「沙瀑」的特殊景觀。但後來因為當地政府修築了一條馬路並在馬路後方種植一大片的木麻黃防風林,此項不當的道路阻隔與防風林設計,使得墾丁的風吹沙成為絕響。

龍磐公園

位於佳鵝公路旁的龍盤公園,是一處隆起的珊瑚礁所形成的石灰岩台地,也因為石灰岩的溶蝕作用,造成裂溝、滲穴、石灰岩洞等奇特的地形景觀,而使此地被列為墾丁公園的四大景觀之一。由於地形遼闊,面向廣大的太平洋,尤其一登上海崖,視野開闊,一旁的綠地、眼前廣大的海景、遠處碧綠的青山及抬頭那清澈的藍天伴隨着朵朵白雲,都不吝嗇的盡收眼底,不禁令人驚嘆大自然的美麗風采。

落山風

落山風是恆春半島冬季特有的天氣現象。每年十月到翌年三月,冬季的冷氣團沿着中央山脈南下,當吹到恆春半島時,因通過石門狹谷、大武山谷、與滿州鄉山脈谷地,風力突然增強,加上半島地勢陡降,面海廣闊,強風形成直撲之勢,當地居民稱之為「落山風」。在落山風的季節里砂塵蔽天,有若颱風,常會影響車輛的行駛。早期當地的房屋窗戶也多採用窄小低矮的設計,居民也會戴上帽子或方巾防止風沙,形成當地特殊的景觀。

鵝鑾鼻燈塔

鵝鑾鼻燈塔鵝鑾鼻燈塔是台灣最南端的燈塔。 在十九世紀中期,各國船隻途經鵝鑾鼻近海,常在外海七星嶼附近觸礁翻覆。清廷於美、英、日列強壓力下,在1883年完成鵝鑾鼻燈塔。當時是世界上唯一的武裝燈塔。在中日甲午戰爭後,清軍撤離時把燈塔炸毀。燈塔於1898年重建。二次大戰時被美軍炸毀,戰後依原建築修復迄今。塔身全白,為圓柱形,為白鐵製,塔高24.1米,塔頂換裝新式大型四等旋轉透鏡電燈,經過大型旋轉透鏡後,光力為1,800,000支燭光,每十秒一閃,照射距離達二十七點二浬,是台灣光力最強的燈塔,被稱為「東亞之光」。

墾丁森林遊樂區

墾丁森林遊樂區舊稱「龜亞角」,原是排灣族「龜亞角」社的原住民部落。日據時代引進熱帶植物計513種,戰後由省林業試驗所恆春分所經營,稱為「墾丁熱帶植物園」。1968年成立「墾丁森林遊樂區」,後改名所謂「墾丁國家森林遊樂區」。墾丁森林遊樂區海拔約230-300米,面積共435公頃,占墾丁國家公園陸地總面積2.5%,已開發76公頃。

全區遍布隆起珊瑚礁岩;植物共有1,200多種,分為椰子、油脂、橡膠、藥用、熱帶果樹等區,共有17處遊覽據點,其中以銀葉板根、仙洞、觀海樓、垂榕谷等較為出名。在仙洞、銀龍洞等天然石灰岩洞內,有各種石鐘乳及石筍,都是地下水中所溶蝕的碳酸鈣成份凝聚形成,成長緩慢,十分珍貴。

頂自然公園

社頂自然公園位於墾丁森林遊樂區旁,面積128.7公頃,是墾丁國家公園中較晚開放的景點,以珊瑚礁植物及開闊的視野為主要特色,長在礁石上的樹木受到東北季風的吹襲,雕塑出自然盆景狀的藝術傑作。園內並有豐富的動植物、石灰岩洞、以及珊瑚礁岩裂縫造成的「一線天」景觀。植物有329種以上,原生馬兜鈴科、芸香科、蘿科等蝴蝶食草植物大量分布,公園內有近50種蝴蝶,是觀賞及研究蝴蝶的理想地區。

南灣

南灣南灣是墾丁最負盛名的海灘之一,舊稱大坂埒。因海水湛藍,又稱做藍灣。此地沙灘長約600米,弧線美,沙質潔靜,在沙灘上經常有許多人進行游泳、日光浴、戲水等活動。本區漁產量豐富,時可見漁民使用地曳網(俗稱牽罟)作業的情形,每年4-7月虱目魚苗季可見到使用手抄網、塑膠筏捕捉魚苗,蔚為奇觀。近因觀光人潮眾多,已不復見。

在1991年12月此地被墾丁國家公園闢建為遊憩區,配置有男女更衣室、洗手間、泳具租售處、能源展示區、簡速餐廳、停車場等設施。海面上常見水上摩托車等水上遊憩活動,但屬非法,時有意外。

關山

又名高山巖,位於恆春西南方,海拔152米,但由於地勢高於半島地區,視野良好,向西望去即為台灣海峽,「關山夕照」為墾丁著名的景點之一。 飛來石關山山頂上視野廣闊,北方可見到大平頂傾斜台地及沿途漁村的風光。東方可眺望龍鑾潭及南灣與鵝鑾鼻之間的景色,也是墾丁國家公園極佳眺望及觀賞夕陽西下的地點。關山全區為隆起珊瑚礁組成,依據碳同位素定年的結果,這些珊瑚礁岩層上升的速率每年大約5公厘,也就是說在三萬年前關山還是在海面下。關山山頂上有一座依珊瑚礁建造的廟宇,為台灣其他地區所罕見,因為主神是福德正神,故稱福德宮。宮外有一巨石,民間相傳是五百年前天外飛來的,故稱「飛來石」,又因為型似烏龜,被稱為「靈龜石」。從其組成及四周地形可知為隆起珊瑚礁經差異侵蝕而遺留,常為遊客攝影的好題材。

邊的舊珊瑚礁石,因其岩質較附近之初期隆起珊瑚礁岩堅硬,因此在其他珊瑚礁被侵蝕後顯露出來,矗立在海上,由台地上方可見到其它巨大的珊瑚礁岩可為證明。除了船帆石景觀外,近來該地也成為賞鳥與浮潛的熱門地點,附近開設了不少潛水相關的商店與民宿。

出火

位於恆春的北面,因地下蘊藏天然氣,以致在滿布砂礫的地面形成一團團紅紅的火光,吸引不少遊人前往觀賞。

由於天然氣不斷流動,出火口亦時有不同,火焰雖不是很大,過往亦曾發生灼傷遊人事件,故到訪此地時要加倍小心。

當地人會利用火欿作燒烤食物,如:雞蛋、玉米、蕃薯等。亦有說吃過出火烤過的食物會轉運。

自然資源

海拔500米以下的南仁山保存有熱帶季風原始林及原始海岸林,共有植物2200多種,占台灣植物種數的一半左右,其中有不少是獨特的種屬,如銹葉野壯丹、南仁山新木姜子、恆春福木,以及紅豆樹、釘地蜈蚣、莎草蕨等。珍貴的野生動物除台灣猴外,還有黃麂台灣亞種、赤腹松鼠台南亞種、小雲雀台灣亞種等台灣特產亞種,黑枕黃鸝等60多種留鳥和赤腹鷹等在遷徙途中做短暫停留的50多種候鳥,尤其是野生蝴蝶的種類繁多,達162種,占台灣蝴蝶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堪稱寶島上的生物資源庫。

墾丁國家公園不僅有得天獨厚的動植物資源,而且還有美麗的水光山色,包括孤立山峰、貝殼砂海岸、裙狀珊瑚礁、海蝕平台,還有老年期湖泊、砂丘和砂瀑風成地形等。公園內還建有占地25公頃的青年活動中心和水族館,不僅為青年人提供良好的旅遊、食宿和活動條件,而且是一個青年的知識樂園、接受科學教育的場所,為遊客提供了圖片、幻燈片、影片和實物展覽,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4]

參考文獻

  1. 攜程旅行. 墾丁國家公園  . 2020--03-02. 
  2. 百度旅遊,引用日期2013-05-05
  3. 騰訊網. 去墾丁一定不要錯過這五大景點,不然就白去了!. 2929-01-03. 
  4. 搜狐網,台灣達人. 台灣必去之墾丁國家公園  . 2015-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