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埃博拉病毒屬

埃博拉病毒屬(學名:Ebolavirus)是絲狀病毒科的其中一屬病毒,可導致埃博拉出血熱,罹患此病可致人於死,包含數種不同程度的症狀(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酸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感染者症狀與同為絲狀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疫情經驗上個案具有約25%(2007年烏干達)至90%(2003年剛果)的致死率[1],平均約50%,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性休克或器官衰竭。

此病毒以非洲剛果民主共和國的埃博拉河命名(該國舊稱扎伊爾),此地接近首次於1976年爆發的部落,剛果仍是最近四次爆發的所在地,包括2005年5月的一次大流行。

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主要的感染途徑是透過患者體液傳染,如血液、汗、嘔吐物、排泄物、尿液、唾液或精液等,目前並無飛沫感染的證據。儘管世界衛生組織苦心研究,至今仍沒有辨認出任何有能力在爆發時存活的動物宿主,目前認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目前已有疫苗可以預防扎伊爾埃博拉病毒(Zaire ebolavirus),但無法預防其它埃博拉病毒株。

目錄

結構

每個病原體是由鏈狀的負鏈核糖核酸病毒粒子構成。3'端沒有多聚腺苷酸化,5'端也沒有加帽(capping)。基因組編碼七個結構蛋白和一個非結構蛋白[2]。基因順序是:3'端一NP—VP35-VP40-GP-VP30一VP24一L一5'端,兩端的非編碼區含有重要的信號以調節病毒的轉錄 、複製和新病毒顆粒的包裝。如果缺少相應的蛋白,單基因組本身並不具備感染性,其中一種蛋白是RNA依賴的RNA聚合酶,是病毒基因組轉錄成信使RNA所必須的酶,它對病毒基因組的複製也有重要作用。其所編譯的蛋白中,NP是核衣殼蛋白,VP30和VP35是病毒結構蛋白,VP35具有抗I型干擾素作用,GP是跨膜糖蛋白,與病毒的入侵過程及細胞毒性有關,VP24和VP40與病毒的成熟釋放有關,前者是小型膜蛋白,後者是病毒基質蛋白。

視頻

埃博拉病毒屬 相關視頻

一個關於埃博拉病毒的故事
致命病毒埃博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