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宥比王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阿尤布王朝 |
---|
|
阿尤布王朝(Ayyubid dynasty)為12世紀-13世紀統治埃及、敘利亞、葉門的伊斯蘭教王國。該王朝由庫爾德人建立,全盛時期的版圖延伸至聖城麥加與北伊拉克。由阿尤布、謝爾庫赫兄弟帶領的阿尤布家族原先是贊吉王朝的士兵,後來在阿尤布之子、埃及民族英雄薩拉丁帶領下獲得了獨立地位。[1]
介紹
薩拉丁於1169年成為埃及總督。1171年,薩拉丁在阿拉伯帝國法蒂瑪王朝末代哈里發死後解散法蒂瑪王朝,建立了阿尤布王朝。薩拉丁花費了接下來的十餘年去東征西討,到了1183年,王朝佔有埃及、敘利亞、北部美索不達米亞、漢志、也門及西至突尼斯的北非沿岸。在1187年的哈丁戰役中,又取得對耶路撒冷王國的勝利,但是不久以後十字軍又重新控制了巴勒斯坦的海岸線。
薩拉丁逝世後,他的兒子們爭奪對王朝的控制權,最終由薩拉丁之弟阿迪勒一世於1200年登上蘇丹的寶座。但自從1250年代起,尤其是蒙古人在1260年取得對阿尤布王朝的控制之後,王朝愈加衰微。蒙古人離開以後,馬木留克(馬穆魯克)人在哈馬推翻了阿尤布王朝最後一任統治者。
儘管時間短暫,但是阿尤布王朝開創了一個經濟繁榮的時期,並且使得伊斯蘭世界的文明再一次興盛。
歷史
起源
阿尤布王朝的祖先是納吉•愛德-丁•阿尤比。他屬於一個開始居住於一個叫Dvin的北亞美尼亞城鎮的庫爾德部落。[2]他屬於Rawadiya的部落,本為Hadhabani部落的分支。Rawadiya是在Dvin地區支配性的庫爾德部落
爭奪蘇丹
薩拉丁逝世後,他的兒子們爭奪對王朝的控制權,最終由薩拉丁之弟阿迪勒一世於1200年登上蘇丹的寶座。但自從1250年代起,尤其是蒙古人在1260年取得對埃宥比王朝的控制之後,王朝愈加衰微。蒙古人離開以後,馬木路克(馬木路克)人在哈馬推翻了埃宥比王朝最後一任統治者。
衰亡
連年的戰事和對拜占庭帝國的戰爭令到阿尤布王朝日益減弱,尤其是蒙古人在1260年取得對埃宥比王朝的控制之後,王朝愈加衰微。蒙古人離開以後,馬木路克(馬木路克)人在哈馬推翻了埃宥比王朝最後一任統治者。
馬木留克的崛起及埃及的失陷
1248年,一支由1800艘船艇組成的十字軍艦隊抵達塞浦路斯,意圖發動第七次十字軍東征及佔領埃及。這支軍隊的指揮者法王路易九世試圖聯合蒙古人進攻埃及,當此事未能實現後,十字軍改為駛往埃及的達米埃塔登陸。正在敘利亞的阿尤布聞訊後,立即趕返埃及。他在曼蘇拉組織了一支軍隊,又組建了一支突擊隊纏擾十字軍。
阿尤布不久病逝,其妻Shajar al-Durr與巴赫里馬木留克將領們,包括拜巴爾及艾伯克,成功抵擋十字軍的攻勢,又切斷十字軍從達米埃塔的補給線,最終迫使十字軍投降,路易九世被俘。
新任蘇丹Al-Muazzam Turanshah在戰爭勝利後就疏遠馬木留克,結果於1250年4月被叛變的巴赫里馬木留克人殺害。艾伯克與Shajar al-Durr結婚後,接收了埃及的政權。
統領阿勒頗
在敘利亞的安-納昔爾•優素福(An-Nasir Yusuf)是薩拉丁的曾孫,有意恢復阿尤布家族薩拉丁一脈的最高地位,成功取得所有以敘利亞為根據地的阿尤布王族的支持,與埃及的新統治者對立。優素福的統治範圍從美索不達米亞的哈布爾河延伸至西奈半島。他於1250年12月進攻埃及,雖然在兵力及裝備上佔優,卻被艾伯克打得大敗。優素福返回敘利亞後,慢慢失去對敘利亞的控制。
1253年4月,雙方簽訂條約,馬木留克可保有埃及和巴勒斯坦直至納布盧斯(但不包括該地)的土地,而安-納昔爾•優素福則被確認為穆斯林敘利亞的統治者。其後衝突再起,新的條約達成,這次優素福取得原先由馬木留克佔有的巴勒斯坦土地,不過他把耶路撒冷交給一個叫Kutuk的馬木留克人,又把納布盧斯和傑寧交給拜巴爾。
1257年初,艾伯克被殺,由他的15歲兒子曼蘇爾•阿里繼位。在敘利亞的巴赫里•馬木留克向安-納昔爾•優素福施壓,要求他侵入埃及進行干涉。優素福擔心巴赫里如果取得埃及就會篡奪他的王位,所以沒有行動。
蒙古的征服
1259年,伊兒汗旭烈兀對敘利亞發起攻擊,並於次年1月24日占領了阿勒頗。安-納賽爾得知阿勒頗的失陷後,從首都大馬士革外逃至埃及,3月,怯的不花攻占大馬士革。阿尤布王朝至此名存實亡,僅統治着哈馬一隅。
隨着蒙哥的過世,伊兒汗回軍參與到蒙古帝國汗位繼承爭端之中,怯的不花繼續進攻巴勒斯坦,直到他在阿音札魯特戰役中被馬木留克擊敗而死。
殘餘勢力
阿尤布王朝的哈桑凱伊夫公國仍統治着東南部安納托利亞,1334年,阿爾圖格王朝作為伊兒汗國的附庸對哈桑凱伊夫進行了一場不甚成功的戰爭,但最終迫使阿尤布王朝割讓了底格里斯河左岸。
14世紀,阿尤布王朝重建了哈桑凱伊夫城作為據點,16世紀早期被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吞併。
參考文獻
- ↑ 阿尤布王朝,steamcommunity
- ↑ R. S. Humphreys, "Ayyubids" in Encyclopedia Iran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