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埃米勒·維爾哈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埃米勒·維爾哈倫
原文名 Emile Verhaeren
出生 (1855-05-21)1855年5月21日
比利時聖阿芒鎮
逝世 1916年11月26日(1916-11-26)(61歲)
國籍 英國
職業 詩人
劇作家
文藝評論家
知名作品黃昏
瓦解
黑色的火炬

埃米勒·維爾哈倫Emile Verhaeren(1855-1916)比利時詩人 ,劇作家 ,文藝評論家。

簡介

  • 1855年5月21日生於離安特衛普不遠的聖阿芒鎮,
  • 1868年在根特上中學,
  • 1874年進入盧萬大學讀書,與後來發起"青年比利時"文藝運動的一些作家和畫家結識。
  • 1881年去布魯塞爾當見習律師,開始寫詩。
  • 1883年發表第一部詩集《佛蘭芒女人》。
  • 1892年加入比利時工人黨。
  • 1901年後移居巴黎,維爾哈倫與斯蒂芬·茨威格友誼深厚,成為"忘年之交"。也是在他的介紹下,茨威格有幸結識了偉大的雕塑家羅丹。
  • 1916年11月26日死於法國魯昂。
  • 1887~1890年間所寫詩集《黃昏》、《瓦解》和《黑色的火炬》有悲觀傾向。
  • 1891年他接近工人運動,開始注意社會題材,轉而歌頌勞動人民的力量,成為"現代生活的詩人"。

詩作有《妄想的農村》、 《觸手般擴展的城市》等。畫家評傳有《倫勃朗》、《魯本斯》。

另外,還著有劇作4部:具有史詩氣魄的《黎明》、揭露宗教界內幕的《修道院》、歷史劇《菲力浦二世》和神話題材的《斯巴達的海倫》。

劇作

幕劇《黎明》(1901)寫護民官傑克·赫侖寧力促群眾和交戰雙方士兵聯合起義,想通過不流血鬥爭使革命取得勝利,結果自己被總督派來的刺客殺死的故事。全劇具有史詩氣魄,但結構不夠嚴謹。

幕劇《修道院》(1909)是維爾哈倫在戲劇方面的代表作,1917年列為法蘭西喜劇院的保留劇目。描寫V·巴爾塔扎公爵出於野心殺死父親,由一個無辜者頂罪,自己退隱到修道院內。有一天,他深感內疚,向其他修道士們懺悔了自己的罪行。他得到了寬恕,只要不加聲張。但沉默壓抑着他,他又公開懺悔。教會不能原諒他這一行為,修道士們把他逐出教門。該劇的新穎之處在於勇敢地揭露宗教界的內幕和新舊思想的衝突,每個人物都是一種激情的化身,演出悲愴動人。

《菲力浦二世》(1901)也是着重心理分析的劇作,描寫殘酷、奸詐的西班牙國王菲力浦二世和正直、有抱負的太子堂·卡洛斯之間隱秘的鬥爭。

《斯巴達的海倫》(1909)用詩體寫成。寫希臘神話中的美女海倫象徵宿命的愛情,無法逃避瘋狂的力量,在周圍散布仇恨的種子。風格類似於古典悲劇 。

名言:生活就是鬥爭,就是熱情地克服危險和障礙[1]

文獻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