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城市園林綠地系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城市園林綠地系統(system of open space),城市中由各種類型、各種規模的園林綠地組成的生態系統[1],用以改善城市環境,為城市居民提供遊憩境域。

主要作用

生態學環境心理學環境美學等方面看,綠地主要有兩方面的作用。

淨化空氣,提高環境質量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釋放氧氣,能提高空氣的含氧量。植物的根部吸收水分,通過葉片蒸發到空氣中,可以提高空氣的濕度。某些植物能夠吸收工廠排放的有害氣體,從而降低空氣中有害物質含量。某些植物能夠分泌殺菌物質,有助於降低空氣的含菌量。植物枝葉可以滯留、過濾空氣中的塵粒,起着淨化空氣的作用。植物吸收一部分太陽輻射熱和通過濃蔭的覆蓋降低地面的熱輻射,造成局部地區的溫度較低,而周圍地區溫度較高,這樣便會因溫差而形成空氣對流,可以改善小氣候。林帶還有降低噪聲的作用。

美化環境,滿足精神需要

以各類建築物為主體的城市空間環境,使人感到單調和枯燥。植物以其紛繁的品種、色彩線條造型,豐富城市的景觀,有利於緩解人們心理上的壓力。將各類植物穿插布置在建築之間和建築周圍,既可沖淡單調、枯燥的人工化氣氛,又可烘托建築的個性,構成人工和自然相融和的空間環境[2]

規劃內容

中國在50年代初期開始,把城市園林綠地系統規劃作為城市總體規劃的內容。當時的規劃作法是:充分利用天然河流和湖泊水面,均衡安排各種公園、綠地、林蔭道,結合其他綠地、綠帶在城市中形成一個完整的園林綠地系統。規劃的着重點是計算和布置各種公共綠地。

綠化覆蓋率

從70年代起,國際上對環境科學的研究逐步深入。中國也開始重視植物在環境保護方面的作用並進行研究。中國學術 界提出一個新的補充性的綠地指標──城市綠化覆蓋率,認為在一般情況下,城市綠化覆蓋率不應低於30%。

新的趨勢

近20年出現一種關於大城市布局結構的新的理論:以多中心、組團式城市群或帶形城市取代傳統的單一中心的城市。這種新的城市布局結構有可能在組團、群體之間穿插森林、農田和牧場,使城市同大自然緊密融合。這樣可以大大改善城市環境質量。

分類和公共綠地指標

城市綠地根據功能可分為:公共綠地(公園、林蔭道)、居住區綠地、專用綠地、防護綠地和郊區的風景遊覽綠地等。城市公共綠地定額指標,是指高峰時間(如節假日遊人集中的高峰時間)全市遊人總數和每個遊人應占的公園綠地面積。50年代經過調查得知:在一般氣候條件下,城市在高峰時間進入公園綠地的遊人數約占全市人口10%,每個遊人應占有的公園綠地面積不宜小於60平方米。由此確定城市公共綠地的遠期規劃指標不應低於每人6平方米。中國國家基本建設委員會1980年頒布的《城市規劃定額指標暫行規定》中規定:城市公共綠地定額每人近期為3~5平方米,遠期為7~11平方米。公共綠地以外的其他綠地,沒有法定的指標。

視頻

城市園林綠地系統 相關視頻

城市綠地系統對生態的影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