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城濮之戰的故事

城濮之戰的故事,春秋戰國故事。[1]

目錄

故事內容 

 
原圖鏈接城濮之戰


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年),楚國在泓之戰中擊敗宋國,欲與楚成王爭奪天下霸權的宋襄公身受重傷,拖了一年多便不治而死。此時,齊國在齊桓公死後國力衰落,秦國則偏處西隅,還在發展壯大當中,均無力對抗楚國。而鄭、許、陳、蔡、魯、衛、曹等中小諸侯國懾於楚國的軍威,更是紛紛向其臣服效忠。楚國國勢大張,楚成王一時間似乎已觸碰到了諸侯霸主的寶座。


然而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晉公子重耳——楚成王生命中的克星——在流亡十九年之後終於回國即位,史稱晉文公。晉文公上台後,對內拔擢賢能,整頓國政,發展經濟,壯大軍隊,對外聯秦合齊,尊王攘楚,晉國在短短几年間就一躍成為楚國爭霸的最強勁對手。晉楚之戰一觸即發,勢所難免。


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楚國會同陳、蔡、鄭、許五國軍隊攻打宋國,宋襄公之子宋成公向晉國求救。晉國中軍元帥先軫力勸晉文公出兵救宋,說:「取威定霸,在此一戰!」晉文公採納了他的建議,決定出兵。隨後他擴編三軍,任命將領,親率大軍出征,拉開了晉楚大戰的序幕。


晉軍傾巢而出,但並不是直接援助宋國,而是去討伐楚國的同盟國曹國和衛國。晉國君臣的計劃是,引誘楚軍北上救援曹、衛,這樣既可解宋國之危,又能以逸待勞,占據主動。然而楚軍並不上鈎,繼續猛攻宋國。這時,以謀略見稱的優秀軍事將領先軫再次向晉文公獻計:「讓宋國用重金賄賂齊、秦二國,請齊、秦勸楚退兵。眼看就要打下宋國的楚國必然不聽他們的勸解,如此一來齊、秦必怨怒楚國,而堅定地站在我們一邊。同時我們可以承諾將打下的曹、衛部分土地分給宋人,以堅定宋國抗楚的決心。」


晉文公依計行事。果然,楚成王拒絕了齊、秦兩國的調停,齊、秦惱怒楚國不買他們的面子,隨即與晉國結成聯盟。同時,晉軍也已攻破了曹、衛兩國。楚成王見中原形勢已變,就命令攻宋總指揮楚令尹子玉撤軍回國,日後再尋戰機。但子玉一向驕橫,不聽楚成王勸告,堅持要與晉國交戰,並要求楚成王派軍增援。楚成王猶豫再三,派了少數援軍給他,心想如果戰勝晉國最好不過,如果戰敗,也可藉機除掉這個不聽話的權臣。


當然,子玉雖然狂傲,但並非無謀之輩。為求勝利,他派使者宛春向晉文公提出了一個「晉許曹、衛復國,楚解宋國之圍」的休戰條件。先軫認為,子玉的這個計劃是一石二鳥之策。如果晉國答應他的要求,則曹、衛、宋三國都會感激楚國;如果不答應他的要求,那麼三國將會怨恨晉國。同時,晉國是以救宋的藉口出的兵,從而占了曹、衛,如果不答應子玉的提議而導致宋國被滅,那就於理不合,國際輿論將不利於晉國。


於是,晉文公接受先軫的建議,私下允許曹、衛復國,曹、衛兩國則答應與楚斷交。同時,晉國扣下楚使宛春以激怒子玉。子玉不能忍受這種挑釁,立即揮軍北上,來攻打駐紮在曹都陶丘的晉軍。


晉文公見楚軍逼近,下令全軍退避三舍(即九十里)。眾人不解,問他為何退兵。晉文公解釋說:「當年我逃難經過楚國,楚成王曾經好酒好肉招待過我。酒席上楚成王問我將來如何報答於他,我說:『如果今後我能回晉國執政,而日後晉楚又在中原交兵,我當避君三舍。』現在就是我兌現諾言的時候了。」


於是,晉軍退兵九十里,在城濮(今山東范縣南)紮下營寨。這一舉動一方麵塑造了晉文公有恩必報、信守諾言的高尚形象,另一方面又使晉軍占據有利地形,達到使敵驕橫,誘敵深入的效果。子玉以為晉軍怯懦,果然率兵急進,追至城濮。雙方於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四月在此展開了歷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戰。


當時,晉國配置為上中下三軍,楚國則是左中右三軍。子玉統率主力中軍,子西統率左軍,子上統率右軍。楚的僕從國鄭、許軍附屬楚左軍,陳、蔡軍附屬楚右軍。


決戰開始,子玉放下狂言:「過了今天,晉國將不復存在!」然而晉軍早已制定了破敵制勝的策略。其秘訣就是「先弱後強,示利誘敵,各個擊破」十二個字。首先,晉軍統帥先軫下令全力擊潰最弱的楚右軍,晉下軍的副將胥臣率領所部人馬,用虎皮蒙在駕車的馬匹身上,衝擊楚右翼的陳、蔡軍,陳、蔡軍驚駭逃散,楚右軍潰敗;緊接着,令晉上軍佯退,於陣後拖曳樹枝奔馳以揚塵,製造敗退的假象,引誘楚左軍進擊,其後回軍與中軍實施合擊,又將楚左軍擊潰。子玉見勢不妙,率領中軍退出戰鬥,總算沒有落得全軍覆沒的下場。楚成王得到敗報,立即派人趕去責難子玉,子玉被迫自殺。從此,楚國北進中原受挫,只能退回南方休養生息,直到楚成王的孫子楚莊王時,才再次大舉北上爭霸。


在城濮之戰中,晉國以五萬多兵力擊敗楚、陳、蔡、鄭、許五國聯軍十餘萬眾,是一次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戰後,晉文公大會諸侯於踐土,參加會盟的有齊、魯、宋、蔡、鄭、衛、莒等國,周襄王也命令王室大臣與會,褒獎晉文公。晉文公得到周王室的承認,正式登上諸侯霸主的寶座。


參考資料 

  1. 城濮之戰的故事 中國歷史故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