埠口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埠口港 |
埠口港地處東經122°9′58″、北緯37°01′05″的山東半島東部,位於威海市文登區最南端的黃海之濱,與韓國、日本隔海相望,是膠東半島重要的海上交通樞紐。北與最適合人類居住地方之一的國家第一衛生城—威海相鄰,周邊分別與高村、張家產、侯家等鎮接壤。擁有國家二級開放的張家埠港,通航國際國內各大、中港口,省級初張公路直通港口,東北距威海機場20公里,西北距文登火車站25公里。
埠口港,港域總面積28.99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積9.11平方公里,陸域19.88平方公里,1.17萬畝耕地,1500餘畝山巒。港區海岸線長8.73公里,碼頭1500米,15米等深線以內可供水產養殖的淺海和灘涂4800畝,蝦池3200畝,轄8個自然村、1個社區。有居民3317戶,1.4萬人。
基本內容
中文名:埠口港
外文名:BuKou Port
行政區類別:威海市文登區港口
電話區號:0631
機場:威海文登區國際機場
車牌代碼:魯K
面積:港域總面積28.99平方公里
別名:張家埠漁港
下轄地區:轄8個自然村、1個社區居委會
地理位置:膠東半島東部
方言:膠遼官話
人口:1.4萬人
歷史
今埠口港境域清末屬甘泉都九里。1930年屬第四區。1940年6月,屬第四區埠口鎮。
1941年12月,分屬於文登(東)縣柘楊區和湯村區。1958年8月屬明星公社,後改稱高村公社。1964年3月屬嶅山公社。1984年3月,撤公社設埠口鎮。1986年6月,鎮機關由嶅山遷埠口港。2005年2月設立埠口港管理委員會。
明末清初,張家埠村漁民為打漁曬網,壘築一線亂石碼頭,寬五尺余、長四丈許,時有南船往來經商,從此形成以商業為主的港口。後幾經改擴建,現擁有碼頭220米,可同時停靠千噸級輪3艘,3000噸級船舶可乘潮進出港。
區劃
張家埠明洪武時,張姓來土阜之西立村。1042戶。
軍營 明中期,周姓自斥山來古軍營舊址建村。60戶。
西官道 明末,房姓由今榮成市所東夏家來山 (同上)之西建 (同上)西房家。因位於官道之西,得名西官道。288戶。
東官道 明初,劉姓自文城來居,因南、西兩面有官道,故一名官道北,一名東官道。195戶。
董家店 明末,董姓來此開店,漸成村落。180戶。
大永福 明末,張姓迎佛頂山建村,故名迎佛,演作「永福」。為區別於西村,名大永福。178戶。
山後郭家 明初,郭姓於柘楊山後建村。溝陳家屬該村。365戶。
大旺莊 明中期,董姓自文城來居,西瀕大水汪,演作大旺莊。89戶。
山後侯家 侯姓於文登營從軍,永樂時來柘楊山後建村。490戶。
小永福3村 明中期, 趙姓迎佛頂山立村,得名小迎佛,演作小永福。明末以
各姓聚居處分別稱永福趙家,永福孫家,永福殷家。民國初,3村各自治。分別為126戶、53戶、171戶。
蔡家莊明末,劉姓來建劉家莊。清初,蔡姓眾,遂稱蔡家莊。79戶。
(同上)山 明洪武二年, (同上)姓由安徽黃山來 (同上)山之陽建村。494戶。
頂子 清初,張姓建村。北有巨石似官員的帽珠。484戶。
上埠前 明洪武年間,張姓由崖頭遷山阜前建村,得名埠前。正德時,東建下埠前,遂稱上埠前。245戶。
下埠前 明正德時,隋姓由萊陽曲坊來上埠前之東建村。415戶。
臥龍 明正德時,隋姓自下埠前來居,山 (同上)環繞,以地勢取吉祥意得名。98戶。
上冷家 明初, 冷姓來建冷家。清初為區別於東村,就地勢稱上冷家。226戶。
下冷家 明末,時姓自告駕口來居,以石硼為穀場,故名石場。清初,隨西村更名下冷家。914戶。
人物
農民英雄黃二男的故事。黃二男,名德政,乳名二男,清末文登南鄉(今埠口鎮)下冷家村人。農民出身,開過染房。光緒初年在張家埠港口做「扛袋」(搬運)工人。能言善辯,好打抱不平,深得百姓敬重。光緒三年(1877年)春,當地發生嚴重饑荒。文登縣衙貼出布告,曉諭鄉民:凡屬食糧,嚴禁外運。但萬家莊巨紳梁家在埠口所設的「永合棧」,置百姓生死於不顧,無視官府文書,僱傭船隻將大批糧食外運,牟取暴利。此事激怒四鄉百姓,黃二男奔走串聯,發動周圍村民,揭下官府告示,擁到埠口,質問永合掌柜:「現有官府告示,不准糧食出口,你們何敢抗上作亂!」掌柜有恃無恐:「你黃二男不過一介草民,管得着梁家老爺的事?」黃二男等率民眾500餘人,拆下船舵,用鐵杴、二齒子,撕破裝糧食的麻袋,湧入永合棧吃飯、住宿,封住埠口。堅持數日,吃掉和搬走永合棧大米500多升。梁家見勢不妙,勾結文登知縣,派快班和捕班衙役趕來彈壓,被黃二男率附近16村村民將其趕走。縣署又求文登官兵數百,開赴下冷家,將農民隊伍驅散。
黃二男逃到即墨縣黃姓老家,多方籌集資金,誓與梁家鬥爭到底。民眾見黃二男決心下定,有人為他書寫狀紙(1958年展覽後丟失),眾鄉親替他籌措銀兩。黃二男先去濟南府,因梁家行賄,二男多次當堂受刑,寧死不屈。又赴京城告御狀,慈禧太后將此案批覆濟南府處理。黃二男進京告狀的消息,被梁家探知。他們派人連夜往濟南送銀兩,賄賂官府上下。濟南府明知梁家輸理,卻居中「調說」「息訟」,被黃二男拒絕。梁家遂用重金買通黃二男隨行的本家,在本家慫恿下,黃二男勉強赴宴。席間,黃二男被梁家用毒酒藥死。
黃二男屍體運回下冷家後,厝在村南碾房裡,多年未葬。梁家每年都派人明察暗訪,防備黃家再次起事。梁家為這場官司耗去一半家產,遂囑後代,慎與村民興訟。後來,下冷家北面的頂子村民,將這場鬥爭始末,編排成京劇演出,劇名為《黃二男霸埠口》,頌揚這位農民英雄。[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