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基岩海岸是一個科技名詞。

中華文明是一種獨特的文明[1],其文字也是非常獨特的。在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中國由於其民族文化強大的包容性與同化性而始終沒有間斷過的文化傳承,這使漢字成為世界上較少的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約公元前14世紀殷商後期出現的甲骨文[2]被廣泛認為是漢字的第一種形式,一直發展到今日,有三四千年的歷史。

目錄

名詞解釋

由岩石組成的海岸。基岩是被海浪衝擊形成的海蝕岩台等海蝕地貌,包括海蝕洞、海蝕拱橋、海蝕崖、海蝕平台和海蝕柱。基岩海岸的主要特徵是岸線曲折、灣岬相間、岸坡陡峭、灘沙狹窄

主要分布

中國的山東半島、遼東半島及杭州灣以南的浙、閩、台、粵、桂、瓊等省,基岩海岸廣為分布。基岩海岸最為壯觀的景象是從海上奔騰而來的巨浪在懸崖峭壁上撞出沖天水柱,發出陣陣轟鳴。

中國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崗岩、玄武岩、石英岩、石灰岩等各種不同山岩組成。遼東半島突出於渤海及黃海中間,該處基岸海岸多由石英岩組成。山東半島插入黃海中,多為花崗岩形成的基岩海岸。杭州灣以南浙東、閩北等地的基岩海岸多由火成岩組成。閩南、廣東、海南的基岩海岸多由花崗岩及玄武岩組成。

台灣台北縣萬里鄉,距基隆市約17公里的野柳村,位於由基岩構成的半島上。該半島突入海洋約2公里,多奇岩怪石。其中最著名的奇石為形似海龜的巨石,人們稱它為「野柳龜」。該地沿海風景奇特而又美麗,它是台灣著名的海濱旅遊地。

汕頭市的岬角海崖形成許多和山地分離開來的石柱,猶如雲南路南彝族自治縣內的石林,故被稱為「海角石林」。石柱拔地而起,上粗下細,成群矗立,蔚為壯觀,形成基岩海岸的奇景。

青島石老人國家旅遊度假區,為這座旅遊名城增添了新的風采。該旅遊區背倚花崗岩組成的基岩海岸,其畫龍點睛之筆乃是聳立於岸外的高24米,長10米,寬5米的一塊巨石。該石遠遠望去像一尊老人的雕象。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巍然不動,人稱「石老人」。

石老人中部有一高8米,寬3米的雞心狀的海蝕洞,在海上掀起大風浪時,洶湧的海水衝過海蝕洞,發出嘩嘩的聲響。這是石老人的呼喊,大海的呼喚。

大連市東部的滿家灘、涼水灣一帶,是由石灰岩組成的海岸。在那裡剛剛建立了度假村,高爾夫球場,地質博物館,遊艇俱樂部等旅遊設施,成為大連市新的旅遊熱點。那裡的海岸,奇石疊嶂,變幻無窮,令人耳目一新。該地石灰岩海岸由于海蝕的作用,形成造型美妙的海蝕柱、海蝕洞、海蝕拱橋、海蝕平台、海蝕壁龕等景觀。這些大自然的傑作,可謂巧奪天工。

特點

海岸的主要特點:岸線曲折且曲率大,岬角與海灣相間分布;岬角向海突出,海灣深入陸地。一般岬角以侵蝕為主,海灣內以堆積為主。由于波浪和海流的作用,岬角處侵蝕下來的物質和海底坡上的物質被帶到海灣內來堆積。

重要性

海岸濕地處于海陸相交的區域,受到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多種因互的強烈影響,是一個生態多樣性較高的生態邊緣區,它不僅對保護岸線和維持生態功能有積極意義,而且是當地資源開發的基礎,本文在海岸濕地組成和成因基礎上分潮上帶、潮間帶和潮下帶3類濕地論述,並從沉積學、地貌學和生態學角度考慮,將中國海岸濕地劃分為7種類型,即淤泥海岸濕地,幫礫樂海岸濕地、基岩海岸濕地,水下岩坡濕地,潟湖濕地,紅樹林濕地和珊瑚礁濕地。

類型

橫海岸、縱海岸、斷層海岸、峽灣海岸、島礁型海岸、溺谷型海岸、三角灣海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