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塔塔悠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塔塔悠社
圖片來自民報

塔塔悠(巴賽語:Catayo)是台灣原住民凱達格蘭族巴賽族)的一個名,卡塔悠分為上塔悠下塔悠,位於臺北市基隆河畔。「塔塔悠」原意是指女子髮飾,平埔族未婚少女用白色的狗毛和貝殼等編織成髮圈,戴在頭上當做裝飾。

歷史和現況

清朝康熙中期,漢族泉州人許建總進入塔塔悠拓墾,遂有塔塔悠庄,位置在今基隆河畔的松山區莊敬里精忠里北半部。下塔悠是漢人最早進入松山開墾之地,前居住在此的住戶以許姓為主,戰後才有外姓數戶遷入。上塔悠在1930年代前是大稻埕通往內湖必經之地,早期有橫跨內湖的吊橋,橋下尚有十多戶潘姓人家,應是平埔原住民族後裔,1990年代因政府整治基隆河而拆橋遷村,「番仔厝」舊名已不復存在。凱達格蘭族塔塔悠社的土地於日治時期被徵收,作為軍用機場,也就是今日松山機場所在的位置。十大建設時期又有一部份土地因為中山高速公路的興建而被徵用,到了基隆河捷灣取直的時候,可以說整個舊社都被鏟平了……從此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之中,連同陪伴居民生活兩百多年的刺桐樹,也因為擋到土地重劃區的堤防興建工程而遷移到河的對岸去了。眷戀舊社、不願離開的族人紛紛被安置在內湖區的基河一、二期國宅[1] 現在台北市松山區內的塔悠路,是繼凱達格蘭大道後,台北市第二條以台灣原住民記憶命名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塔塔悠社的啟示,民報,202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