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扎爾·弗蘭克
塞扎爾·弗蘭克 |
塞扎爾·弗蘭克(Cesar Franck,1822-1890),在1822年12月10日生於比利時的列日城(Liege),巴黎音樂學院管風琴教授,法國作曲家、管風琴家。
父母親是德國血統,因此也有人認為弗蘭克作為一個法國作曲家是應該打上引號的。但是,弗蘭克接受的教育和訓練純粹是法國式的,他個人經常熱情關注的也是法國,1870年後他正式成為法國公民,他的音樂創作,無論在其精緻的構思和完美的形式方面,或者在其織體之清晰、統一和合乎邏輯等方面,也富於法國特點。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塞扎爾·弗蘭克
- 外文名稱:César-Auguste-Jean-Guillaume-Hubert Franck
- 別名:塞扎爾·弗蘭克,全名塞扎爾-奧古斯特-讓-紀堯姆-胡伯特·弗蘭克
- 出生日期:1822年12月10日
- 逝世日期:1890年11月8日
- 星座:射手座
- 職業:作曲家、管風琴家
- 代表作品:D大調弦樂四重奏、交響變奏曲、調交響曲
- 性別:男
- 出生地:比利時列日城
弗蘭克1835年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畢業後一度回到比利時進行獨奏表演,但並不成功。1844年,他回到巴黎,自此後一直在巴黎以授課為生。1872年起,他被聘為巴黎音樂學院管風琴教授。李斯特曾經評價他的管風琴演奏為"巴赫再世"。
1890年5月,弗蘭克遭遇車禍,臥床數月後於11月8日逝世。
人生概要
弗蘭克的父親是個愛好音樂的銀行家。他發現弗蘭克有音樂天賦,想把他培養成鋼琴家,於是從小就被送到列日音樂學院。11歲時,弗蘭克在比利時旅行和演奏,13歲時獲得學院鋼琴演奏一等獎。1835年,弗蘭克和家人搬到巴黎,在巴黎音樂學院學習。如果他不是太任性而得罪老師的話,他會輕而易舉地獲得學院的大部分一等獎。結果,他只因對位、鋼琴和風琴演奏獲得過一次一等獎。 弗蘭克十五歲時就已經寫了一首鋼琴協奏曲,第二年又寫了三首三重奏。此時的弗蘭克顯然傾向於專攻創作,但這並不符合弗蘭克父親的初衷。因此,他在1842年把弗蘭克帶出學院,回到比利時參加獨奏會,但不幸的是,獨奏會並不是很成功。1844年,弗蘭克回到巴黎,在那裡度過了他的一生。
德藝雙馨
除了個人教學,1870年後弗蘭克還在巴黎音樂學院兼職教授風琴,他的主要工作是在教堂演奏風琴。正如他的學生丹第(Dandi)所說:「在這裡,他度過他的大半生。三十多年來,每逢星期天和節日,到他晚年還加上每個星期五早晨,他前來撥亮他自己的天才的火光,令人驚羨地、而且往往比原作者更崇高地即興演奏那些精心製成的作品」。他的許多學生經常坐在他旁邊,聆聽他的即興創作,欣賞其中蘊含的不可思議的想象力和美感。1866年4月,李斯特聽了他的表演一次,當他離開大廳時,他喃喃地對自己說,這只是巴赫的轉世。 弗蘭克是一位人道主義藝術家,為人正直、坦率。他積極參與「法國民間音樂協會」的組織領導,為法國民間音樂的復興作出了巨大貢獻。弗蘭克的音樂創作也很有特色。如果說畢節音樂的主要特點是明快、輝煌、充滿活力,典型地反映了法國的精神,那麼弗蘭克則體現了另一個側面:他的音樂風格是崇高而感人的,既有宗教的虔誠,又有浪漫的激情。快樂的情緒爆發通常與優雅和內省的情緒相對立。動聽有力的旋律常常會變成呼喊和祈禱的嘆息。民謠或詠唱的簡單曲調往往伴隨着濃密、粘稠的半音和聲(經常使用第七和弦和第九和弦),對比圖像的發展是自由的,主調的轉移是頻繁的,技巧是頻繁的,雄辯的背誦或會話的休息是常有的,也和布魯克納一樣,經常讓人想到管風琴即興演奏的方式和效果。
創作時期
弗蘭克的創作經歷了兩個不均等的時期。以70年代中期為分界線,他幾乎所有的優秀作品都是在後十五年創作的。這些作品構思嚴謹,博大精深,涉及音樂藝術體裁眾多,包括交響樂、室內樂、管風琴與鋼琴樂、清唱劇與歌劇等,在這一階段的創作中最重要的是器樂。幾乎每一種器樂流派都保留着他的名著:《曲調交響曲》(1886-1888)、《D大調弦樂四重奏》(1889)、《F小調鋼琴五重奏琴》(1878-1879)、《A大調小提琴》《奏鳴曲》(1886)、《交響變奏曲》(1886)、《序曲、詠嘆調與監獄》(1884)、《三風琴詠嘆調》(1899)等。
短暫的開幕---落幕
他的運氣不好。他一直默默無聞地寫作,但他的作品卻難以被人理解。1879年,他把自己十年的工作介紹給巴黎的音樂界,寫了一首小清唱劇,但只有兩個人出現了。1889年,當他的《D小調交響曲》首演時,他當場遭到嘲笑。1890年4月,他的「弦樂四重奏」在國家音樂協會舉辦的音樂會上首演。這是他唯一成功的亮相,但此時,他已經68歲了,接近生命的盡頭。今年5月,再次進行作業時,他在去學生家上課的路上遭遇車禍受傷。幾個月後,他終于于1890年11月8日在巴黎去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