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墨脫皂莢

中文名:墨脫皂莢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杜鵑花目

墨脫皂莢,學名 Gleditsia medogensis Ni,屬於蘇木科皂莢屬的植物。 [1]

目錄

形態特徵

生活型 喬木或小喬木,高可達25米。

莖 小枝紫褐色或脫皮後呈灰綠色,微有棱,具分散的白色皮孔,光滑無毛;刺略扁,粗壯,紫褐色至棕黑色,常分枝,長2-15.5厘米。

葉 葉為一回或二回羽狀複葉(具羽片2-6對),長11-25厘米;小葉3-10對,紙質至厚紙質,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至長圓形,長2-7(-9)厘米,寬1-3(4)厘米(二回羽狀複葉的小葉顯著小於一回羽狀複葉的小葉),先端圓鈍,有時微凹,基部闊楔形或圓形,微偏斜,全緣或具波狀疏圓齒,上面被短柔毛或無毛,微粗糙,有時有光澤,下面基部及中脈被微柔毛,老時毛脫落;網脈不明顯;小葉柄極短。

花 花黃綠色,組成穗狀花序;花序腋生或頂生,被短柔毛,雄花序長8-20厘米,雌花序長5-16厘米;雄花:直徑5-6毫米;花托長1.5毫米,深棕色,外面密被褐色短柔毛;萼片3-4,三角狀披針形,長約2毫米,兩面均被柔毛;花瓣4,橢圓形,長約2毫米,被柔毛;雄蕊6-8(9);雌花:直徑5-8(-9)毫米;花托長約2毫米;萼片和花瓣均為4-5形狀與雄花的相似,長約3毫米,兩面密被柔毛;不育雄蕊4-8;子房無毛,花柱短,下彎,柱頭膨大,2裂;胚珠多數。

果、種子 莢果帶形棕色或棕黑色,扁平,帶狀,長20-54厘米,寬2-7厘米,不規則旋扭或彎曲作鐮刀狀,先端具長5-15毫米的喙,果頸長1.5-3.5(-5)厘米,果瓣革質,常具泡狀隆起,無毛或密被絨毛,有光澤;種子多數,深棕色,橢圓形,長9-10毫米,寬5-7毫米,光滑。

原變種 對於原變種,雄花直徑5-6毫米。莢果長20-35厘米,寬2-4厘米,無毛。

物候期 花期4-6月;果期6-11月。

染色體 染色體2n=28。

分類

《中國主要植物圖說·豆科》(80頁,圖80。1955年)中首次載有山皂莢(G. melanacantha Tang & Wang (1955)),稱它和本種很接近,因此往往易被誤認為本種, 並稱其不同之處在於該種的小枝灰綠色,刺黑棕色,小葉質較厚,短橢圓形或長卵形,長達6厘米,寬達2.5厘米。李林初在編纂《中國植物志》第39卷皂莢屬時見到本種的日本標本及其原始文獻,並把中國產的大量標本與之比較。該種的小枝顏色與本種並無區別,它本來也是紫褐色的,只是在生長的第二年脫皮才呈灰綠色;兩者的刺都是紫褐色到黑棕色。至於所列的小葉形狀、質地和大小的區別均在本種的範圍之內,故予以歸併。

1987年,倪志誠依據1982年12月11日李渤生和程樹志采自西藏墨脫雅魯藏布大峽谷附近常綠林邊緣(海拔1250-1300米)的B. S. Li & S. Z. Cheng, 02105號標本發表了墨脫皂莢(Gleditsia medogensis Z. C. Ni)一種。由於張奠湘、陳德昭等人在編纂英文版中國植物志(Flora of China)第十卷皂莢屬時未見到原始材料,根據原始描述認為該種極有可能是本種的一個異名,因此多識植物百科暫時將Gleditsia medogensis處理為本種的一個異名,留待未來考證。

基本信息

門中文名 被子植物門 門英文名 Angiospermae

綱中文名 雙子葉植物綱 綱英文名 Dicotyledoneae

目中文名 杜鵑花目 目英文名 Ericales

科中文名 蘇木科 科拉丁名 Caesalpiniaceae

屬中文名 皂莢屬 屬拉丁名 Gleditsia

種中文名 墨脫皂莢 種拉丁名 Gleditsia medogensis Ni

生境 生境: 河谷常綠闊葉林緣 海拔下限 1200 海拔上限 1300

是否中國特有 是 是否引種栽培 非人工引種栽培[2]

國內分布

參考來源

  1. 墨脫皂莢, 植物智, 2020-01-18
  2. 墨脫皂莢  .中國植物物種編目數據庫 [引用日期2014-02-08]
  3. 墨脫皂莢概述 - 園林百科 - 造價通百科 2018年6月19日 - 墨脫皂莢概述常見問題 皂莢用量多少為宜 用來治療脫髮,白髮 還是什麼?介紹以下給你試試 白髮變黑方 取皂角(藥店有售)500克,何首烏250克,蜂蜜25克,食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