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壓勝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壓勝俑
圖片來自中國俑


壓勝俑,是在唐代初年開始出現的一種墓葬土俑。其出現原因主要與古人希望制勝邪物和祈福納祥有關。[1] 壓勝俑在初唐的墓葬中開始出現,其形象神奇怪異,首先流行於湖南長沙和山西長治地區,兩地的壓勝俑各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壓勝原寫為「魘勝」,意即「魘而勝之」,古代迷信用法術或符咒等方法以達到制勝邪祟,祈福納祥的目的。鎮墓俑一般以力士或天王形象出現,而魘勝俑則形象比較奇特,唐代流行形象為十二生肖,宋代以來形象變化較為奇特,與此時流行的生死觀念和習俗有關。盛唐以後又擴展到浙江兩廣以及河南、河北、陝西等地。南唐時期,蘇皖地區的帝後陵墓中隨葬壓勝俑的習俗尤為普遍,此一風俗延續到宋明時期。其形象包括人首魚身俑、人首獸身俑、人首禽身俑、兩人首龍或蛇俑、兩獸首龍或蛇首俑等。學者認為這些鎮墓壓勝俑中的兩人首龍或蛇身俑和兩獸首龍或蛇身俑即成書於金元時期的《大漢原陵秘葬經》中記載的「墓龍」,而人首魚身俑和人首獸身俑即該書中記載的「儀魚」。

唐人首鳥身俑
高 23.5厘米 河北定縣南關出土
圖片來自中國俑


意義

壓勝俑的「壓勝」二字原本寫成「魘勝」,意即「魘而勝之」。迷信謂用符咒等法除邪得吉。由於古代人迷信透過使用法術或符咒等方法可以控制邪祟,帶來吉祥。故製作壓勝俑達到前述的目的。

演變

唐代初年,湖南長沙山西長治地區流行使用形象怪異的壓勝俑。其後又擴展到浙江廣東廣西河南河北以及陝西等地。鎮墓俑一般以力士或天王形象出現,但壓勝俑則為十二生肖。此後到了南唐時期,江蘇安徽地區的帝後陵墓中葬有壓勝俑的習俗都成為普遍現象,並一直延續到宋代明代時期。而當時壓勝俑的形象已經演變成人首魚身俑、人首禽身俑、人首獸身俑、兩人首龍或蛇俑、兩獸首龍或蛇首俑等類型。學者認為兩人首龍、蛇身俑或兩獸首龍、蛇身俑兩對鎮墓壓勝俑正是金朝元朝時期張景文《大漢原陵秘葬經》中記載的「墓龍」,而人首魚身俑和人首獸身俑就是「儀魚」。[1]但因宋代喪葬習俗出現變化,宋人流行焚燒紙明器,隨葬陶俑的數用因此減少。[2]

集中地區

唐代的壓勝俑或鎮墓神煞俑存在於中國多個分區。當中土俑的形象、製作物料等因素多少能反映各地在文化傳統上的差異與文化交流情況。另外,亦能表現時人喪葬習俗的信仰、觀念和意識。學者認為唐朝壓勝俑的分區大致如下:

  • 兩京地區:以西安為中心的關中地區和以洛陽為中心的河南大部分地區,但並不包括豫北安陽,豫東鞏義等地方
  • 華北地區:所指的是山西太原長治,河南安陽、鞏縣,河北清河、定縣、南和、獻縣,北京天津遼寧朝陽等地方
  • 長江中游地區:包括武漢長沙一帶
  • 江蘇南部地區:長江沿岸的高郵揚州鎮江蘇州等地
  • 新疆吐魯番地區:高昌故城以北的阿斯塔那(哈喇和卓)地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