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士每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士每拿,外文名:SMYRNA,基督教聖經地名。

《聖經[1]》是猶太教與基督教[2]的共同經典,出於希伯來文kethubhim,意為「文章」,後衍意為「經」;希臘文作graphai,拉丁文作Scripturoe,漢譯作「經」。

簡介

羅馬帝國內亞西亞省的城市,位於今日屬亞洲的土耳其的愛琴海岸。從很早期以來,此地附近已有一個希臘殖民地,不過該殖民地於主前第七世紀末為呂底亞人所占領和毀滅,差不多不再存在,一直到主前第三世紀初,才由呂西馬古(Lysimachus)〔譯註:亞歷山大的將軍,後為特拉西之王〕在現址重建,後更發展為小亞細亞最興盛的城市之一。士每拿是古代穿過黑姆斯流域(Hermus valley)的通商幹線的天然港口,它的腹地非常富饒。遠在羅馬帝國統治地中海東岸一帶以前,士每拿已是羅馬的忠心盟友。在羅馬治下,它更以其美麗及其宏偉的公共建築物而著名。士每拿現稱為伊斯米爾(Izmir),為亞洲土耳其的第二大城市。

大概福音在早期已傳到士每拿,可能是由以弗所傳去的(徒十九10)。「士每拿教會的使者」就是寫給「亞西亞的七個教會」的第二封信的受信者(啟二8-11)。正如在其他商業城市一樣,士每拿的教會遭受猶太人的抵擋(啟二9;參三9)。這信描繪基督為死過又活的那一位(第8節),也許是影射此城市經過一段長時期的沉寂之後,重新繁榮起來的經歷。「冠冕」(第10節)在士每拿含意豐富:它可以令人聯想到競賽得勝者的花冠,或當時流行的頌詞,後者愛以該城及其建築物的美麗和榮耀為比喻。參:雅一12。基督呼召士每拿教會至死忠心(第10節),就是在最深的層面上承繼此城的歷史盛名。這種忠貞最為人景仰的例子,是年老的主教坡旅甲(Polycarp)堅拒否認信仰的勇氣;他最終在主後約155年或稍後殉道。(見 W. M. Ramsay, The Letters to the Seven Churches of Asia, 1904, chs. 19-20; C. J. Cadoux, Ancient Smyrna, 1938; C. J. Hemer, Buried History 11, 1975,頁56-6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