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口,一首盪氣迴腸的大歌(楊曉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壺口,一首盪氣迴腸的大歌》是中國當代作家楊曉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壺口,一首盪氣迴腸的大歌
從青藏高原富饒的青山上流淌出來的雪水,浩浩蕩蕩,幾經迴轉,來到黃土高原一個名叫壺口的地方。
不管曾是白河、黑河,還是湟河,不管那裡的土地肥沃,還是貧瘠,生息着多少兒女,埋藏着多少寶藏,它們都聽從黃河母親的召喚,從四面八方匯聚到這裡,默默地融入身邊的土地,從容地面對各種考驗,在強烈的撞擊與跌宕起伏中,用豪情和大氣譜寫出一首盪氣迴腸的大歌。
站在古渡口遠遠望去,上游的河水寬闊而平靜,像柔軟的綢帶纏繞于山巒之間,完全看不到驚濤拍岸濁浪滔天的情景。然而在這裡,它卻轉換成另外一張面孔,變得狂怒而令人畏懼,巨大的吼聲像陣陣驚雷在寂靜的河谷間久久震盪。
陡峭的懸崖,狹小的河床,是上天為了考驗它的意志而專設的屏障嗎?鋒利的石尖,幽深的龍潭,是想撕裂它的皮膚,摔碎它的骨頭嗎?
這條帶着不同口音不同地域人民的囑託和嚮往,在歡樂的吟唱中自由奔騰了幾千年的河流,沒有停下腳步,也沒有因為劇烈的疼痛分散自己的力量。它果斷地集聚成一股細小的鐵流,沿着刀削般的岩壁飛躍而下,注入神奇的壺口。凌空飛舞的姿態像流動的壁畫讓身邊的遊人血脈賁張,豪情萬丈。落地的瞬間激起的巨浪,似千萬頭猛虎奔騰跳躍,千萬棵大樹猛烈搖撼,千萬支長矛凌空揮舞。
即使在寒冬臘月,冰雪鎖喉,也要努力衝破一切阻礙,不斷向前,向前,繼續奔騰。懸掛在河川上的冰凌是大自然為強者鐫刻的雕像,是凝結在時光里的神奇,是書寫在嚴冬里的童話。
小小的銀壺沸騰了,金色的浪濤讓人不禁聯想起半個多世紀前,陝北的土窯洞裡滾燙的米酒,想起疾風驟雨中穿行在黃河岸邊的隊伍,想起戰場上奮力廝殺的千軍萬馬。這樣的記憶曾帶給人多少溫暖,多少感動,激勵着後世子孫飲水思源,倍加珍惜現在的生活]。
越困苦,越堅強;越危難,越團結。這,就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也是華夏兒女共有的個性。
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志士不遠萬里來到黃河岸邊,瞻仰它的雄姿,聆聽它的教誨。
命運多舛時,有人在青山之間看見千帆隱映,頓覺豁然開朗;國家危亡之際,無數抗日英雄從黃河的咆哮聲中聽到了「保衛黃河,保衛全中國」的歷史強音與堅定信念。
今天,作為屹立在世界東方日益雄起的中華民族的子孫,我相信很多中國人都能夠傾聽到內心澎湃的自豪感,看到五彩繽紛的中國夢。
我們欣慰地看到,歷經無數坎坷與磨礪之後,這條神奇而又美麗的河流,滔滔不絕地湧入十里龍槽,沿着祖先開闢的道路,繼續向東,匯入大海。那裡有更加美好更加廣闊的未來在等待它。[1]
作者簡介
楊曉景,原名楊曉璟,網名「藍色瀑布」。女,1972年9月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