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復軸混生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復軸混生竹,根據竹子地下莖的分生繁殖特點和形態特徵分類之一。兼有單軸型和合軸型兩種類型的竹鞭。在地上兼有叢生和散生型竹。如茶稈竹屬、大明竹屬、箭竹屬、箬竹屬。

  • 中文名:復軸混生竹
  • 種 群:竹子
  • 植 物:分類
  • 繁殖特點:地下莖

簡介

竹子的地下莖是竹類植物在土中橫向生長的莖部,有明顯的分節,節上生根,節側有芽。根是植物體向地下生長的部分,固定植物與土壤,同時吸收水分和養分,基本不發芽,決不長葉和花果。芽可萌發出新的地下莖或發筍出土成竹。地下莖是「竹樹」的主莖,竹稈是「竹樹」的分枝。一片竹林或一個竹叢儘管地上部分分生許多竹稈,而地下部分互相連結,起源於同一或少數竹樹的主莖。根據竹子地下莖的分生繁殖特點和形態特徵分:單軸散生型、合軸叢生型、復軸混生型

生物特性

混生竹類生物學特性 復軸混生型

竹類既有橫走地下的竹鞭又有肥大短縮的合軸型地下莖,竹稈在地面分布較緊密,呈散生狀(環境條件較好時)或叢生狀(環境條件不良時)。優良的混生觀賞竹類有茶稈竹、長葉苦竹、矢竹、四季竹、斑苦竹等。

(一) 地下莖生長 復軸型地下莖既有橫走地下的竹鞭又有肥大短縮的合軸型地下莖,也即在同一鞭—竹系統中並存有單軸型和合軸型地下莖。復軸型地下莖由稈基芽眼長出能在地下橫走長距離的竹鞭,竹鞭上的成熟側芽萌發成竹或新的竹鞭,新竹稈稈基上的芽眼萌發成合軸型的地下莖。

混生竹稈基節間較長,竹根較少,彎曲度小,兩側有芽眼2-6個。在土壤肥沃的條件下,生長良好的竹林主要靠竹鞭上的芽苞進行繁殖更新,萌髮長成新的竹稈,所長出的竹稈稀疏散生,表現出與散生竹竹林相同的特性。在貧瘠的土壤條件下或林分受到嚴重損害時,稈基的芽眼則很少萌髮長鞭,而是萌發抽筍長出新竹稈,呈現叢生竹基本特徵。

(二) 竹稈生長 一般混生竹的出筍期略遲於散生竹而早於叢生竹。茶稈竹在江蘇常州地區5月下旬出筍,持續時期較短,20天左右基本結束。南方比北方地區出筍早,高海拔地區出筍期較晚。

竹筍出土後,經歷1-2個月左右完成竹稈高生長。混生竹種的竹筍—幼竹的高生長過程,與散生竹、叢生竹一樣,也有「慢—快—慢」的規律。 在混生竹種的竹筍—幼竹的高生長完成過程中,隨着竹稈上的筍籜脫落,抽枝展葉,完成稈形生長。[1]

分類

單軸散生型

地下莖具橫走的竹鞭,節上生芽生根或具瘤狀突起。芽可發芽成竹稈,也可形成新竹鞭。竹稈在地面呈散生狀。如剛竹屬、唐竹屬。

合軸叢生型

地下莖形成多節的假鞭,節上無芽無根,由頂芽出土成稈。竹稈在地面呈密集叢狀。如箣竹屬、慈竹屬、單竹屬。

復軸混生型

兼有單軸型和合軸型兩種類型的竹鞭。在地上兼有叢生和散生型竹。如茶稈竹屬、大明竹屬、箭竹屬、箬竹屬。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