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夏之秋 (Xia zhi qiu)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夏之秋

夏之秋(1912年2月27日——1993年5月12日),原名夏漢興[1]。小號演奏家音樂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管弦系教授。原名夏漢興湖北孝感人市孝南區閔集鄉栗樹灣人,出生於漢口市漢口三署街。

父親夏博琴為漢口聖約翰小學教師兼聖約翰教堂琴師。家境清寒。3歲喪母,5歲時在父親膝上學彈風琴,在他幼小的心靈里埋下音樂的種子。8歲時,街道消防隊長的一支五音號使他萌生了強烈的好奇心,遂迷上了吹小號,漢興從孜孜不倦地自學發展成他學生時代的個人特長。上小學時便充當學校的司號員,邁開攀援銅管樂道路的最初步伐。 夏之秋的主要作品有《最後勝利是我們的》、《歌八百壯士》、《思鄉曲》、《女青年戰歌》、《遠征轟炸歌》等。著有《小號吹奏法》等。

用熱血譜出悲壯的抗戰之歌

組建武漢合唱團巡演南洋,《歌八百壯士》《思鄉曲》至今還在海內外唱響

1937年「七·七」事變的爆發,讓夏之秋中止了在上海國立音專才進行了一年的學業,回到了老家武漢,投身到如火如荼的抗日救國鬥爭。他參加了武漢文化界抗敵工作團,並任音樂組組長,全面負責音樂方面的宣傳活動。這時他將自己的名字「夏漢興」更名為「夏之秋」,為的是使自己銘記住,祖國正處於生死存亡之秋,記住自己身上肩負的責任!

夏之秋很快就在武昌和漢口組織起兩支抗敵工作團歌詠隊,到學校、工廠、街頭去宣傳抗日,用歌聲來喚起民眾。在這火熱鬥爭的激勵下,他拿起筆譜寫抗日的戰歌[2]

這首沉雄豪邁、堅定激昂的歌由著名歌唱家周小燕漢口三教街俄國俱樂部首唱,「中國不會亡」的歌聲第一次在武漢響起,很快傳遍千山萬水;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成為鼓舞全國軍民奮勇抗日的響亮號角之一,一直傳唱至今;1993年被評為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3]

評價

夏之秋是樂壇奇才。他是我國第一代有突出貢獻的銅管樂專家。在他那個時代前期,我國西洋銅管樂的演奏和教學是冷門,樂器製造是缺門。他異軍突起,一人在這三個方面有傑出貢獻,全面提高了銅管樂的地位。這在當代樂壇是極少見到的。在前兩方面,夏先生在1936年24歲時即有「中國第一把小號手」之譽。從18歲任文華軍樂教員到1986年退休執教55年,他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銅管樂演奏家。即使文革期間接受批判,身心受折磨的情況下仍不忘振興小號。1973年病癒後,他又埋頭編著《小號吹奏法》(1978年正式出版),總結畢生經驗,此書先後再版十多次[4]


視頻

《思鄉曲》夏之秋曲:戴天道詞:臧玉琰演唱


黃源尹 sings 思鄉曲 (戴天道詞 夏之秋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