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原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夏原吉 | |
---|---|
|
夏原吉出生湖南湘陰,是明朝初年重臣。他早年喪父,後致力於學問以贍養母親,入太學後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賞識,歷任戶部右侍郎、採訪使、尚書等職,與蹇義並稱於世;他任職期間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輔佐成就仁宣之治,政績卓越。夏原吉著有《萬乘肇基集》《東歸稿》《夏忠靖公集》等作品,於1430年逝世,追贈太師,諡號忠靖。
早年經歷
夏原吉,字維喆,祖先是德興人。父親夏時敏,任湘陰縣教諭官,遂在那裡成家定居。夏原吉早年喪父,他致力於學問,以贍養母親 。獲鄉薦進入太學,被選入宮中書寫制誥。有時太學生們大聲喧笑,夏原吉卻端坐不動。明太祖看見後覺得他很不平凡,升任戶部主事。夏原吉所在的部門事務繁瑣,但他都處理得井井有條,尚書郁新很賞識他 。有個劉郎中,忌妒他的才能。正好郁新彈劾各部門中辦事懶惰的人。皇上想寬宥他們,郁新堅持說不行。皇上火了,問道:"這是誰教你的?"郁新叩頭說:"是堂後的書算生。"皇上於是將書算生逮進監獄。劉郎中便說:"教尚書的是夏原吉。"皇上說:"夏原吉能夠幫助尚書處理本部事務,你想陷害他嗎?"結果劉郎中和書算生都被處死,暴屍街頭 。建文初年(1398年),升任戶部右侍郎。第二年(1399年)充任採訪使。巡視福建時,所過郡縣鄉邑,都檢查吏治好壞,詢問百姓疾苦。人們都很高興和敬佩。不久,移駐蘄州 。
治世能臣
明成祖即位後,有人抓住夏原吉獻給他。皇上將他釋放,轉任左侍郎。有人說夏原吉在建文帝時曾受重用,不可信任。皇上不聽,將他和蹇義一起升為尚書。夏原吉和蹇義等人詳細制定了賦稅徭役等制度。他提出三十多項建議,都簡便而容易遵守。他說:"政策頒行後如果難以繼續下去,將會加重人民的困苦。這是我不願意看到的。 "
浙西發大水,有關官員治理得不得力。永樂元年(1403年)命夏原吉前往治理,不久又命侍郎李文郁做他的副手,派僉都御史俞士吉帶水利書籍賜給他。夏原吉請沿着大禹所開的三江入海的故道,疏浚吳淞江下游,上接於太湖,然後,量地建閘,按季節不同開閉閘門。皇上聽從了 。夏原吉動用十幾萬民工,他身穿布衣,徒步往返,日夜經劃,盛夏也不張傘蓋。他說:"人民很勞苦,我怎忍獨自貪圖舒適?"工程竣工後回京,他說水雖然已由故道入海,但支流還沒有全部疏通,還不是長久之計。永樂二年(1404年)正月,夏原吉再次前往浙西,疏浚了白茆塘、劉家河、大黃浦。大理寺少卿袁復做他的副手。不久,皇上又派陝西參政宋性輔助他 。同年九月工程完工,流水暢通,蘇州、松江一帶農田獲得大利。永樂三年(1405年)回京。這年夏,浙西發生嚴重饑荒,皇上命原吉率領俞士吉、袁復和左通政趙居任前往賑濟。他們發放三十萬石糧食,並供給饑民耕牛和種子。有人請招徠百姓佃耕大水退後的淤田,夏原吉急速傳疏反對。姚廣孝從浙西回來,稱讚夏原吉說:"他真有上古仁愛之心。 "
永樂六年(1408年),皇上命夏原吉監督軍民將木材運往北京,又派錦衣衛官校隨從,懲治怠工的人。原吉擔心違犯的人太多,便事先告誡他們,然後再出發,人們都非常感激他 。永樂七年(1409年),皇上北巡,命原吉兼理行在所禮部、兵部和都察院事務。有兩個指揮冒領月薪,皇上想處死他們。原吉說:"這不合法,假如他們真的是盜賊,又將怎樣處理他們呢?"皇上這才罷了 。
永樂八年(1410年),皇上北征,夏原吉輔佐太孫留守北京,總管行在所九卿事務。當時各部門剛剛創建,每天早上,夏原吉進去輔佐太孫處理各項事務。退朝後,各部的郎官和御史又圍上來請示。夏原吉一邊回答一邊手批,不動聲色。北自行在所,南達京師,人們都對他肅然起敬。皇上回來後,賜給他鈔幣、鞍馬、牛酒,厚加慰勞,不久隨皇上回南京,受命侍從太孫週遊鄉里村落,考察民間疾苦 。夏原吉拿了一些粘黃米粉進呈給太孫,說:"請殿下將它吃了,以了解百姓生活的艱辛。"九年任滿,皇上在便殿設宴,款待夏原吉和蹇義等人,皇上指着兩人對群臣說:"高皇帝培養賢才留給我使用。各位想看古代名臣,這兩位便是。"此後夏原吉多次侍從太孫,往來於南北兩京,途中還隨事獻上忠言,使太孫獲得很多助益 。
主要成就
明永樂元年(1403年)因浙西發生洪水災害,有司治不效,於是命戶部尚書夏原吉主持治理。他在《蘇松水利疏》中分析了當時本區的水道形勢,認為治水關鍵是疏浚下遊河道,使洪水暢流入海。但以往泄水幹道吳淞江已嚴重淤塞,從吳江長橋至夏駕浦一百二十餘里的上游段雖可通水,但多有淺狹之處,而自夏駕浦至上海縣南蹌浦口(吳淞江入海舊口,在今吳淞口之南)的一百三十餘里則已是"茭蘆叢生、已成平陸"。重新使之通暢,則工費浩大,不如上段着重疏浚東北入江的嘉定縣劉家港和常熟縣白茆港,下段着重疏浚直通南蹌口的范家浜。此外在河口設閘,控制泄水和漲潮,再修理加固圍堤,水災當可得到控制。當年集中了10多萬人進行施工,到第二年九月完工。其治理成就俱載《明史·河渠志》。主要工程是由夏駕浦引吳淞江上游水自劉家港入江;開范家浜,上接大黃浦,引澱山湖水自南蹌口入海,從而改變了太湖下游泄水道的基本格局 。
人物評價
《明史》對贊夏原吉為"股肱之任"、"蔚為宗臣",稱他的一生可"樹人之效"。並以《尚書》中的話來讚譽夏原吉,即"敷求哲人,俾輔於爾後嗣" 。
姚廣孝評價夏原吉:"古之遺愛也 。"
軼事典故
有一次夏原吉巡視蘇州,婉謝了地方官的招待,只在旅社中進食。廚師做菜太咸,使他無法入口,他僅吃些白飯充飢,並不說出原因,以免廚師受責。隨後巡視淮陰,在野外休息的時候,不料馬突然跑了,隨從追去了好久,都不見回來。夏原吉不免有點操心,適逢有人路過,便向前問道:"請問你看見前面有人在追馬嗎?"話剛說完,沒想到那人卻怒目對他答道:"誰管你追馬追牛?走開!我還要趕路。我看你真像一條笨牛!"這時隨從正好追馬回來,一聽這話,立刻抓住那人,厲聲喝斥,要他跪著向尚書賠禮。可是夏原吉阻止道:"算了吧!他也許是趕路辛苦了,所以才急不擇言。"笑著把他放走。
有一天,一個老僕人弄髒了皇帝賜給夏原吉的金縷衣,嚇得準備逃跑。夏原吉知道了,便對他說:"衣服弄髒了,可以清洗,怕什麼?" 又有一次,侍婢不小心打破了夏原吉心愛的硯台,躲著不敢見他,他便派人安慰侍婢說:"任何東西都有損壞的時候,我並不在意這件事呀!"因此他家中不論上下,都很和睦的相處在一起。當夏原吉告老還鄉的時候,寄居途中旅館,一隻襪子濕了,命夥計去烘乾。夥計不慎,襪子被火燒去,夥計卻不敢報告;過了好久,才托人去請罪。他笑著說:"怎麼不早告訴我呢?"就把剩下的一隻襪子也丟了。夏原吉回到家鄉後,每天和農人、樵夫一起談天說笑,顯得非常親切,寬厚仁慈,不知道的人,誰以也看不出他是曾經做過尚書的人 。
史書記載
《明史·夏原吉傳》。
《湘陰縣誌》。
《國朝列卿紀》
家庭成員
父:夏時敏,官至湘陰縣教諭官 。
子:夏瑄,官至南京太常寺少卿 。
後世紀念
夏原吉墓位於湖南省湘陰縣一中學舊校區東邊操場圍牆旁,於1951年縣一中建校時挖出,掘出墓磚室,有主室和耳室,室內有小龕和墓志銘。1982年,夏原吉墓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