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徒步徽杭古道行(梁衛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夏日徒步徽杭古道行是中國當代作家梁衛山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夏日徒步徽杭古道行
夏日裡徒步行走在徽杭古道上,是從腳下的這條水泥公路起始的,穿過古道檢票處牌樓,水泥公路一直引我們向山上走。初以為,所謂「古道」或是名不符實,然而這公路似乎只在向我們暗示:這是一次從現今向古時的穿越。果然,順公路緩步上山不久,我們便折入了一條由條石砌就的古道。
這便是著名的徽杭古道, 它依山而築,順山勢不斷向前伸延,象一條綿長的細帶,緊纏在群山之間。古道的一邊緊貼高山,另一邊則是深深的峽谷。道邊草木叢生,雜樹蔭掩。透過參差的樹木,可見底下的峽谷林茂竹修萬木蔥鬱。我們沿崎嶇蜿蜒的古道盤桓向上,其間,時有「淙淙」的水流聲傳出,然總不見這溪流在何方, 又流淌到何方。行走在海撥五百多米上方的山野古道,蒼翠的樹木,把所有的峽谷底都蔭掩起來了。
夏日在古道上行走着卻感覺不到炎熱,可我們卻彼此間逐漸拉開了距離。因為選擇了從浙江入口的徽杭古道,我們一開始便就是在登山道。古道邊上石碑介紹有云:若從浙江處入口,其瞬間的攀援高度就相對明顯。古道從海撥四百餘米高處開始向上攀援,一直要上升到翻越過海拔一千餘米高度的藍天凹。不過,那卻是一條相對容易的線路,若選擇從徽州方向入口,是要從海撥幾十米處開始上坡,其爬升高度就需海拔一千餘米了。
山道彎彎,山路漫漫,前方的路時寬時窄,寬處有一米之餘,窄時則僅可過腳。路也不全是由塊石或條石鋪出。一路走來,有好多的路是原始山道。這類山道,其實本身就是山野荒原,不過是因為走的人多了,才慢慢被踩出一條路來。在這山道上走,最費勁的還是爬坡,我們一直走,路一直向上,且路面也是陡多平少。其間一個陡坡緊接另一個陡坡。有時一個陡坡一上就是好幾十米,這是非常消耗體力的力氣活。幾個陡坡上去,舉步維艱是常事,汗流浹背,氣喘噓噓者則更不用說。好在我們這些群友多是爬山高手,這些久經沙場的群友,對眼前的這些累活,自覺還不到挑戰極限的程度。就這樣,我們且行且進,一直向上攀援了近二個小時。
這時,上方的路開始慢慢透亮起來,根據經驗,我們估計離山頂應是不遠了。轉過一個彎,只覺視角一下開闊起來,前方一條用條石砌出的陡峭且窄長的山道,赫然顯現。山道上方兩塊巨石相對而出,豎於古道兩側,象一道敝開的大門,像兩位在山腰處恭迎靜候的巨人侍者,那便是南天門。走過南天門,已步上了藍天凹。藍天凹海拔一千餘米,開闊平整。凹的兩邊是兩座山峰,藍天凹就「凹」在這兩個山峰之間。站在山凹的開闊處,轉身看剛才走過的路,那狹長峭峻的山道,似貼山懸掛的雲梯。極目遠眺,艷陽高照。一片湛藍的天空下,群山巍峨層嶺疊障,一條峽谷寬闊綿亘,扯開了山與山之間的距離。隔谷相望,對面的山巒樹木葳蕤,竹海連綿。在這一片蒼翠碧綠的山巒中,時伴有紅楓點點,與漸欲返黃的山核桃樹葉混成一統,一副美侖美奐的山野秋景圖,就這麼赫然呈現於眼前。早先讀杜甫的詩,直以為天下之風景,必在「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處。觀眼前之情狀,方似有所悟:能處一個好的視角,亦同樣可見這美景楚楚之美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