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夏日憶扇(陳勝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夏日憶扇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夏日憶扇》中國當代作家陳勝利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夏日憶扇

七月驕陽似火。水泥路被烤得幾乎要冒煙,偶爾吹來一陣風,也是熱浪熾人!出門在外,整個人像是蒸了桑拿浴。回到房間,電扇無濟於事,只有空調吹出的冷風,才能讓躁動的情緒清涼下來。

此時此刻,我倏然想到年輕時在鄉下,夏天悶熱的如同一個蒸籠,蜻蜓在屋檐下盤旋,狗爬在牆根下一直伸着舌頭,只有知了躲在一旁的樹枝上,可着勁兒地鼓譟:「熱啊一一!熱啊一一」!

熱又怎麼樣?沒電扇、更沒空調,白天照樣要幹活,田裡要薅秧、地里要鋤草,全指望太陽曬死雜草,讓莊稼有個好收成。這樣的日子,不也是一個伏天、又一個伏天的過來了嗎?人往往就是這樣,只有享不起的福,哪有吃不了的苦?那時候引風散熱,全憑一把蒲扇,每家都要備上幾把,從商店裡買回來再用布條縫上一圈,讓其耐用、不破邊,家裡來了客人,都是先遞扇子,再送茶水。

讓我難以忘懷的是:每逢有月亮的晚上,門前寬大的曬穀場上,一家人吃罷晚飯,搖着蒲扇、坐在板凳上納涼,遠處燃一堆艾蒿熏蚊子,不時有左鄰右舍的男女搖着扇子、拉着孩子來竄門,大人們吸着旱煙袋,圍坐在一起天南地北、家長里短扯閒篇、總有聊不完的話題。月光像一泓清輝,蕩漾在門前的小河裡,水流淙淙、波光瀲灩;房屋後面,樹影婆娑、竹林搖曳;田野里青蛙在高歌、蛐蛐在低唱,「呱呱」聲、「唧唧」聲、伴着蒲扇的「呼呼」聲、大人的「哈哈」聲、幼兒的「嗚嗚」聲,還有偶爾傳來的狗吠聲,此起彼伏、響成一片。

我們幾個小孩不怕熱,忙着逮螢火蟲,然後放在小玻璃瓶里,拿在手上像一個小燈泡。偶爾,我也會從大人的手裡奪過蒲扇,對着別人使勁地搧起來,若是有人故意說:「哎呀,你別搧我了,我怕冷呀!」我聽了搧得更帶勁了,人家裝作跑幾步,我卻在後面追着搧,豈料把自己搧的滿頭大汗,還以為是占了便宜,卻不知是人家在算計小孩,無償享受了一陣涼風,如今,這個溫馨熱鬧、親和、有趣的場景,再也找不回了。只能在思緒的小徑上,去俯拾幾片記憶的花瓣,卻沒了往日的芬芳

從慬事時起,每逢夏天,我總能看見那些穿戴整齊、有模有樣的男人,都喜歡手裡拿着一把摺扇,扇面是紙質的、骨架是竹子做的,有的還用毛筆在扇面上題了字,記得都有這樣的內容:「小扇小扇,年年見面,只要有風,不要好看」、或者是「炎天五六月,扇子借不得,雖然好朋友,你熱我也熱」。於是,我用自己的壓歲錢,也悄悄地去小商店裡買了一把,回到家,想用毛筆寫幾個字,卻怎麼也寫不上,原來我買的雖是紙質摺扇,但兩面都塗上了一層桐油,陽光下還散發出一股味道……

如果說小時候有一把好看的摺扇,就等同今天擁有智能手機一樣。整個夏天也是扇不離手,手不離扇的。平時出門,將扇子往褲腰裡一插,感覺人就要飄起來了,格外精神。好比那個年代有人頭上戴一頂黃軍帽、褲帶前面掛上一串鑰匙一樣時髦、吸引人,別小看這些裝扮,人前一晃,派頭十足、挺有范兒,同那些拿着草帽搧風的莊稼人有區別。一把小摺扇,堪稱是我小時候的一個「面子工程」。

上中學時,我從語文老師那裡,知道了扇子是一種文化。在中國存在了3000多年,當初並不是用來納涼的,是凸顯身份和地位的,古代皇帝、大臣出行時,都有專人舉着儀仗扇、來表示自己的權威和高貴。這從後來的影視劇里也得到了佐證。

史書上記載,扇子文化源自農耕時期,在烈日炎炎的夏季,人們用植物樹葉或動物羽毛,簡單編織後,用來搧風遮日。後來 隨着時代的更迭,扇子才逐步走進平民百姓的手中,又被人賦予了另一種含義。因為在中國的漢字里,扇與「善」諧音,善良、善行,善念、善心,都寄寓了無限的美好。過去有人蓋房子,曾專門設計帶扇形的門窗,意在追求善心,乞求吉祥。扇子也是「散子」的諧音,鄉下小伙結婚,床頭上都要擺上長輩送的扇子,意在「多子多福」。上個世紀金寨老家有個風俗,每年端午節,婆婆要接未過門的兒媳婦來家裡作客,臨走時除了送幾件花布料、還不忘搭上一把蒲扇。雖說價廉物美,但畢竟蒲扇形如滿月,圓就是「團圓」,所以,也稱作「團扇」。「端午送扇」,送來清涼、祈福納祥,也屬珍貴的禮物。那時候鄉下人用的蒲扇,大多以蒲葉製成,因為菖蒲在民間有防病去毒的功效,所以又叫「避瘟扇」。於是,蒲扇便被視為一種吉祥物了。

我對扇子有種敬畏與膜拜之心。正如很多人家的客廳和書房裡,都要掛上一把特製的、風物適宜的、檀香形大摺扇一樣,有人說是追求善心善行,有人說是彰顯身份品味。畢竟幾千年來,扇子與歷史、詩詞、文學、戲曲、傳說等結緣頗深。一旦從文人騷客的嘴裡脫穎而出、就會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詩句。《唐詩》的讀本里,我知道了王昌齡的詩句:「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杜牧的詩句:「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二位詩人以扇入詩,抒寫了宮女們的惆悵和淒楚。還有斑婕妤寫的:「新制齊紈素,膠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圓似明月」。桃葉寫的「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耽暑,相憶莫相忘」,詩句里都是借扇抒發了對純潔愛情的嚮往和眷念。至於李白的詩句:「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是他對夏日生活里一种放任和瀟灑。武俠小說里,塑造的男主角,總是搖着一把扇子登場,吟詩作賦、盡顯風流,而女主角的定情物不外乎是玉簪,就是團扇。一把精巧的團扇便是女子必備的配飾,因而,才有人說:女人與扇皆是花。比如戲台上的女子,輕移蓮步、娉娉裊裊,手執一把小團扇,半遮半掩,秋波盈盈,一回眸、一揚眉、一扭腰,就布置了一個讓男人視死如歸的陷阱……

年輕時生活在鄉下,沒有文化娛樂,只好四處借書、有幸忙裡偷閒、粗略地看完了四大名著,對扇子的印象便多了一層認識一一

《三國演義》里,諸葛亮手持羽毛扇,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七擒孟獲,定軍山、空城計等等,盡顯運籌帷幄、遊刃有餘之神態。

《西遊記》里,孫悟空巧借芭蕉扇,「一扇熄火、二扇生風、三扇下雨」,連搧四十九下,讓八佰里火焰山成為虛名。

《紅樓夢》里林黛玉雖然寄人籬下,身邊照樣有丫環侍候打扇;寶玉為搏晴雯一笑,不惜讓她撕扇,嘴裡還說:「千金難買一笑,幾把扇子能值幾何」?

《水滸傳》里那首「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盪煮,公子王孫把扇搖」的詩句,通過大旱之年,揭示了農民及貴族子弟截然不同的生活場景。

清代文學家、孔子六十四代孫孔尚任寫的戲曲《桃花扇》,描寫了愛國名士候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以詩扇為信物的愛情故事,終因李香君因候方域到揚州避禍,不在身邊時,遭人陷害、被逼改嫁他人,香君以死相抗,撞頭倒地,血濺定情詩扇,染成朵朵桃花。那首最著名的兩句詩:「濺血點作桃花扇,比着枝頭分外鮮「。至今讀來令人扼腕嘆息,不盡傷悲。傳統越劇《沉香扇》里,男女主角徐文秀和蔡蘭英,也以沉香扇為信物,相見傾心、私訂終身,雖經一番曲折和抗爭,但最終喜結良緣,讓有情人終成眷屬,圓滿結局、皆大歡喜。

影視劇里,乾隆皇帝上朝理政、退朝遊玩,一把「御扇」,一開一收、一舉一放,始終不離其身;濟公和尚的那把破蒲扇,被稱作「靜慈扇」,平時插在後腦勺的衣領里,一旦拿出來搧幾下、口念咒語,就能降妖伏魔、點石成金……

這些文學作品中的鮮活人物,故事各異,情節不同,都是以扇子為襯托,寫盡了高貴和低賤、聖潔和污穢、虔誠和褻瀆、真摯和欺詐。那沉澱久遠的意境、那縱橫千古的言語,永遠縈繞在讀者的心中。藉助扇子表現其身份和心理狀態,真是物有所用,妙趣無窮。

古人對扇子一直有「文不離扇,武不離刀的說法」,如果單純是為了納涼送風,那就不解風情了。由此可見,扇子是文化人的標誌、是文化人的風骨,是風度翩翩的體現、是品味高雅的象徵,一切美好都在扇子裡。前些年的電視訪談欄目,如談國學的、聊養生的、說家教的、下圍棋的,侃收藏的、甚至是預測股票漲跌的,如果手中不握一把摺扇,就難以心安氣定,挾風掠雲;就不顯書卷氣味、才子氣質,就不會妙語連珠、舌燦蓮花。所以,對於文化人來說,扇子雖能引風納涼,更是一種時尚、風雅的「玩物」,不僅能品味歲月積沉的文化底蘊,也能讓人在燥熱的夏天裡多了幾分內斂,不愧被人稱為「涼友」。成語詞典里,那句「淨君掃浮塵,涼友招清風」的意思,就是一把竹扇、隨手拿來,一搖生風、清涼舒爽。這裡的「涼友」便是扇子的雅稱,「淨君」也是扇子的一個別名。

有一年夏天,報社組織去杭州西湖旅遊,在二泉咉月的景點旁邊,有一個很小的商店,裡面賣的全是扇子,店主是一位60多歲的老先生,他不厭其煩、慢條斯理地向顧客介紹各種產地的扇子,什麼檀香扇、牛骨扇、舞蹈扇、芭蕉扇、羽毛扇、紗布扇、紙質扇、綾羅扇、絲綢扇、蒲葉扇、絲竹扇、塑料扇等等,形狀各異,五花八門。尤其那些各式摺疊紙質扇。都是他現場揮毫潑墨的作品,盡顯詩書畫的風韻。古今仕女、梅蘭竹菊,還有太公垂釣、蘇武牧羊、昭君出塞等歷史典故,均躍然紙上、栩栩如生;還有花草、鳥獸、山水、木石等畫面,用真、草、隸、篆等不同字體,題上朗朗上口的精美詩句、再蓋上印章,集詩書畫為一體,構思巧妙、情趣橫生,真是咫尺之間可容大千世界,一撒一收展示精美藝術。

我當即買了一把,請老先生題詩作畫。只見他眼神專注,手指靈活而熟練,提筆就畫出了一個牧童牽着一頭毛驢,一位老翁騎在毛驢身上,手搖蒲扇,輕鬆悠閒的素描,旁邊再用草書題寫了一首詩,是白居易寫的:「盛夏不銷雪,終年無盡風。引秋生手裡,藏月入懷中」,詩里不見「扇子」二字,卻寫出了扇子的作用和情懷。我自然是愛不釋手,非常喜歡。後來有一天老鄉聚餐,大家爭相搶看,把扇子撕成了兩半,雖然用漿糊和白紙將其粘在一起,但畢竟是好好的東西,添了個補丁,讓人幾天都沒有好心情。

記得當年在老家時,夏天一直用扇子引風納涼,感覺也挺好。一朝通電後,家家戶戶都買了電風扇。如今,城鄉早已電價同步,儘管山村的房子早晚涼爽,但人們為了圖一時的清涼和享受,還是裝上了空調。如此看來,扇子在當今科技時代,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都失去了原有的價值,離我們慚行慚遠。生活的快節奏,讓大街小巷、如過江之鯽的帥男靚女們,無需再用扇子作飾物了,只有在小區的廣場上,早晚還能看見一群老太婆們、跳一種以健身為主的扇子舞,據說這種扇子舞能修心養性,對老年人失眠、憂鬱、煩躁都有一定的理療作用,是一種喜聞樂見的鍛煉方式。從未想到,扇子居然在夏天裡「冬眠」了!真是久違了那炙熱里的一襲清風。

其實,我一直認為:扇子是有靈魂和禪意的,更有一種神奇的、勃勃向上的生機,讓人解讀不盡,又無法釋懷,對過往是一種啟迪,對未知是一種薰陶。作為一種文化,不僅是一代人揮之不去的記憶,也好比所有的物質有其生命一樣,從出現到消失,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看來,再好的扇子也擋不住空調、電扇的衝擊,一年一年的變幻、一世一世的走過,難道扇子就這麼悄無聲息地、謝幕於幾千年的舞台?就這麼風吹雲散、流水無痕嗎?

我不願相信。果不其然,就在前幾天,我從外面散步回來,見樓上鄰居的老大姐手裡、正握着兩把嶄新的蒲扇,不等我問她,她馬上告訴我:這蒲扇特意讓人從鄉下小鎮上買回來的,原來她和老伴最近經常感冒,反覆去醫院,總不見好,醫生說是患上了「空調病」。開空調怕着涼,吹電扇又擔心鬧肚子,看來這個夏天只好用扇子借涼風了!老大姐怨自己沒福氣,享受不了高科技。她說以後再也不用擔心用扇子、也會落下「扇子病」的!我聽了啞然失笑,這真是:「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扇」歸來「。

一把小扇、輕搖生風,承載着古往今來多少記憶、多少情趣,幾分詩情、幾分畫意,伴着幾千年的雅韻,吹進人們的心裡,畢竟扇與「善」才是扇文化的精髓,靜水流深、生生不息。古人有「凡人持扇、君子持重」之說,扇執於手中,「善」源自內心,持扇「持善」,念念向「善」。「君子持重」、負重前行,只有手裡拿個東西,才能身心不空、腳踏實地,讓煩悶的日子澄澈起來、讓無眠的心田揚一片帆,一葉扁舟去,偷得半日閒。其實,這不就是對人生的感悟和對美好事物的嚮往嗎?

光陰如白駒過隙。遙相當年,我從不諳世故的孩提時期,走過少年、青年和中年,稍不留心,便邁入了花甲之年。雖然內心沒有更多的奢求,卻還是希望手上有一把精緻的扇子,在炎熱的季節里,輕搖慢撒、怡然自得,只為裝點我的生活和未來的日子。在夕陽下、在月光中、在清風裡,走親會友、戶外蹓彎,一扇在手,其樂融融,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於是,我想好了。明天去買一把扇子![1]

作者簡介

陳勝利,男,媒體釆編,安徽金寨人,現居合肥。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