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側膝狀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外側膝狀體 |
名 稱:外側膝狀體
組 成:是外側膝狀體系丘腦的組成部分 |
外側膝狀體:位於間腦上,是外側膝狀體系丘腦的組成部分。外側膝狀體位於丘腦後部,在丘腦枕的外下方,為視覺的皮質下中樞。外側膝狀體借四疊體的上臂和上丘連接。其外側連於視束,內側連於上丘臂,深面的細胞團是視覺傳導路的第三級神經元。其體細胞發出纖維組成視輻射,經內囊後腳止於距狀溝上、下的視區。[1]
概述
1、外側膝狀體核:外側膝狀體核是後丘腦的一個神經核團。位於丘腦枕腹面、大腦腳外側和內側膝狀體外上方。由較大的背側核和較小的腹側核兩部分組成。是視覺系統的中繼核。接受來自視網膜的纖維並發出纖維投射至初級視覺皮層。
2、間腦:間腦位於中腦和端腦之間。間腦和端腦在胚胎早期同由前腦翼板衍發而來,間腦位居前腦的後部中央,端腦發育成為左右大腦半球。由於端腦的高度擴展,間腦除了腹側屬於下丘腦的部分露於腦表面以外,其餘部分皆為左右大腦半球所包繞。在腦的正中矢狀切面上,自後連合至乳頭體後緣的連線代表間腦和中腦的交界,自室間孔至視交叉的連線代表間腦和端腦的交界。間腦的室腔稱為第三腦室。
兩側間腦的內側面形成第三腦室的旁壁。在內側面與背面交界處,有一條隆起的纖維束——丘腦髓紋,上有第三腦室脈絡組織附着。丘腦髓紋向後連接韁三角,左右韁三角之間有韁連合連接,此連合的後方有松果體。約在第三腦室壁的中央部,有連接左右室壁的丘腦間粘合(或中央塊)。它的腹側有下丘腦溝,自中腦水管走向室間孔。屬於下丘腦的結構圍繞着第三腦室底,從前向後有連接終板的視交叉、漏斗、灰結節和乳頭體。在間腦的背面,第三腦室兩側為屬於背側丘腦的卵圓形灰質團塊所挾持,前端有隆凸的丘腦前結節,後方有膨大的枕。背面的外側有屬於端腦的尾狀核,它與間腦之間為終紋。在枕的下外側,有內側膝狀體和外側膝狀體。間腦的外側面與端腦的內囊融合。間腦的腹面是露在腦外表的部分,前有視交叉和視束,漏斗、垂體和灰結節居中,乳頭體成對,位於灰結節後方。
解剖結構
外側膝狀體:外側膝狀體位於丘腦枕下面,內側膝狀體的外側,左右各一,呈突起狀,其內為灰質核團,稱外側膝狀體核,是視覺的皮質下中樞,借上丘臂與中腦四疊體的上丘相連。外側膝狀體是與間腦直接聯繫的一對腦神經,即視神經(Ⅱ)的終止核,由核發出的纖維組成視輻射,到達大腦皮質視覺中樞,它是視覺傳導路上的最後中繼核。
外側膝狀體形態學結構及其構成
外側膝狀體:外側膝狀體又稱外膝狀體(externalgeniculatebody)。位於大腦腳的外側及視丘枕下外方的橢圓形小隆起,屬於間腦部分,是視分析器的第一級視中樞。視束的視覺纖維止於外側膝狀體的節細胞並交換神經元,形成視放射,全部投射到同側的視覺中樞紋狀區,產生視覺。外側膝狀體內的視覺纖維也有一定的排列,來自同側視網膜的周圍性不交叉纖維及對側交叉的纖維終止於外側膝狀體的腹側,其上半部纖維居腹內側,下半部纖維居腹外側。黃斑纖維終於背側,其中上象限黃斑纖維居楔形區的內側,下象限黃斑纖維居於楔狀區的外側。VonMonakow氏將外側膝狀體分為三部分,即:①前下部,接連視束;②門部;③側部,即外側膝狀體的距狀突(spur)。
外側膝狀體的血供特點及臨床意義
外側膝狀體的小動脈為多來源、多血管供血,雙重來源以上的占80%,小動脈多至3—6支,這些不同來源的小動脈在外側膝狀體表面相互吻合,我們認為即使有1—2條三級供血動脈阻塞或狹窄,不會影響外側膝狀體的營養,視野缺損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單一來源動脈供血者有20%,這種在視野缺損病因中有重要意義,如來源動脈系粥樣硬化阻塞動脈,可致外側膝狀體缺血,從而喪失傳導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