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外痔是中國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方塊字[1],是世界上最典雅、最俊美的文字。四角方方,大氣承當。四平八穩,神州永昌。她講究字體的間架結構,平衡布局。也講求字形的沉穩厚重,大氣端莊。橫要平豎則直,切不可頭重腳輕根底輕飄[2]

目錄

名詞解釋

外痔位於齒線以下,是由痔外靜脈叢曲張或肛緣皺襞皮膚發炎、肥大、結締組織增生或血栓瘀滯而形成的腫塊。外痔表面蓋以皮膚,可以看見,不能送入肛內,不易出血,以疼痛和有異物感為主要症狀.臨床常分為結締組織外痔、靜脈曲張性外痔、炎性外痔和血栓外痔。

病因

解剖學原因

人在站立或坐位時,肛門直腸位於下部。由於重力和臟器的壓迫,靜脈向上回流頗受障礙。直腸靜脈及其分枝缺乏靜脈瓣,血液不易回流、容易瘀積。其血管排列特殊,在不同高度穿過肌層,容易受糞塊壓迫影響血液回流,靜脈又經過粘膜下層的疏鬆組織,周圍缺乏支架固定容易擴張屈曲。

職業關係

人久站或久坐、長期負重遠行,影響靜脈回流使盆腔內血流緩慢和腹內臟器充血,引起痔靜脈過度充盈、靜脈壁張力下降、血管容易瘀血擴張,又因運動不足、腸蠕動減少、糞便下行遲緩或習慣性便秘,壓迫和刺激靜脈,使局部充血和血液回流障礙,引起痔靜脈內壓力升高、靜脈壁抵抗力降低。

肛門部感染

痔靜脈叢先因急慢性感染髮炎、靜脈壁彈性組織逐漸纖維化、變弱、抵抗力不足而致擴大曲張,加上其它原因使靜脈曲張,逐漸加重生成痔塊。

肛門靜脈壓力增高

因肝硬變、肝充血和心臟功能不全,等均可使肛門靜脈充血、壓力增高,影響直腸靜脈血液回流。

遺傳關係

靜脈壁先天性薄弱,抗力減低後不能耐受血管內壓力因而逐漸擴張。

局部刺激

肛門部受冷受熱、便秘腹瀉、過量飲酒和多吃辛辣食物都可刺激肛門和直腸,使痔靜脈叢充血,影響靜脈血液回流,以致靜脈壁抵抗力下降。

腹內壓力增加

因腹內惡變、子宮惡變、卵巢惡變、前列腺肥大、妊娠飲食過飽或蹲廁過久等都可使腹壓增加,妨礙靜脈的血液回流。上呼吸道感染引起咳嗽,咳嗽導致腹壓增高,腹壓增高可引起痔瘡。腹壓增加是引發痔瘡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感冒咳嗽、妊娠、持續用力排便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腹壓。像這樣的痔瘡要在治療之前一定要明確病因,辯證分析,對症治療。建議患者秋季多飲水,避免過食辛辣,適當運動,排便或感冒咳嗽時避免過度用力,當出現痔瘡後需要及時就醫,早診斷、早治療,以防病情加重,避免痛苦。

外痔不會傳染

傳染病是指由病毒、細菌引起,並通過空氣、食物及其他各種接觸而傳播的疾病。傳染病的必備條件有三個:傳染源、傳播途徑、傳播對象。它的致病原因是病毒或細菌,痔瘡的發生並非由細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而是因各種原因引起的直腸肛門部位粘膜及肌層的靜脈回流障礙、淤積、曲張所致,與病毒及細菌感染無任何直接關係。有時痔瘡粘膜有糜爛,甚至感染化膿成為肛門膿腫,但與痔瘡本身的成因關係不大,它只是誘發痔瘡的一個因素。

此外,痔瘡本身也不能產生病原體。因此,痔瘡病人本身不會傳染。如果痔瘡病人患有腸道傳染病,那麼只有被傳染腸道傳染病的可能,久而久之誘發痔瘡,不可能立即患上痔瘡病。

分類

結締組織外痔

結締組織外痔因其形態而命名,又稱贅皮痔,皮膚下垂物和贅皮性外痔。這種外痔是肛門緣皮膚皺襞增厚肥大,有結締組織增生,痔內無曲張靜脈,血管甚少,底寬尖長,呈黃褐色或褐黑色,突出易見,大小形狀不等。有時只有一個,在肛門後部或前部正中,有時數個圍繞肛門一周。

病因病理:常由便秘引起,當干大便通過肛門時,過度牽拉肛門部皮膚,撕傷肛門皺襞,引起感染髮炎、水腫、纖維組織增生。炎症消散後,皺襞不能恢復正常,這樣多次損傷,則使皺襞增生肥大,成為外痔。肛門和直腸的各種炎症,如直腸炎、肛門狹窄、內痔、肛竇炎、肛瘺、肛裂等,也是生成結締組織外痔的原因。另外,肛門部手術,如痔切除術、肛竇切除術等,因切去皮膚、縫合、結紮等操作不當,也會影響肛門部淋巴和血液回流,常引起結締組織外痔。

結締組織外痔如無炎症發生,病人僅覺局部有異物感或排便後肛門部不易清潔,常有少量分泌物和糞便積存,刺激肛門部,可發生濕疹和瘙癢。如有發炎,則感疼痛,坐立行走不便。初起只是皺襞腫大,中間有糞便和分泌物積存,皮膚暗紅色,有表皮脫落;因反覆的炎症刺激,則肛門外皮膚有突起,質軟,色黃,常在肛門後中線上,也有時在肛門前方或兩側。

靜脈曲張性外痔

靜脈曲張性外痔是齒線以下痔外靜脈叢曲張,在肛門緣形成圓形、橢圓形或棱形柔軟腫塊。如有水腫,則形狀變大。在祖國醫學中,它屬於氣痔範疇。如《瘡瘍經驗全書·痔漏圖說》中說:「氣痔,感氣即下。」本病一般不疼痛,不出血,僅覺肛門墜脹或有異物感。多與三期內痔和混合痔並發。

病因病理:凡是引起痔瘡形成的各種病因,都可引起靜脈曲張性外痔,其主要因素是:由於飲食不節,久坐或久站,長期便秘或腹瀉刺激,腹壓長期持續增高,加之感染損傷,以致痔外靜脈叢擴張、瘀血、屈曲而形成。

炎性外痔

病因病理:常因肛門受損後感染,或因肛裂引起肛門皺襞發炎和水腫所致。痔瘡患者自己覺得肛門部灼痛、濕癢,便後或活動過多後症狀加重。檢查時,可見肛門皺襞充血、腫脹,並有少量分泌物。

血栓性外痔

病因病理:血栓性外痔是外痔中最常見的一種。常因排便時用力過猛,劇烈活動或用力咳嗽使肛門緣靜脈破裂,血液外滲到結締組織內,成為血塊,在肛門部皮下生成圓形或橢圓形腫塊,大小不等,位於肛管內或肛緣外。腫塊初起時較軟,幾天後變硬。如未發炎,腫塊可在3-4周內完全吸收消散,不留痕跡;如反覆發炎,腫塊內結締組織增生,可變成結締組織外痔;如發生感染,可生成膿腫。

排便或用力後,在肛門緣皮下忽然起一圓形或橢圓形腫塊,病人感覺異常疼痛,活動或排便時疼痛加重。因括約肌痙攣,感覺直腸下部、肛門有異物感,妨礙行走,坐臥不安。腫塊表面顏色稍暗,有時呈紫紅色,稍硬,觸痛明顯,有時經2-3天血塊吸收,疼痛減輕,可以自愈。有時感染化膿,表皮破潰,就會生成肛瘺。

外痔與內痔的區分

外痔位於齒線以下,以疼痛、腫塊為主要症狀,肛門周圍長有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皮贅。根據其病理特點不同,又可分靜脈曲張性、結締組織性、血栓性及炎性四種。其中以炎性外痔最多見,主要表現為肛緣皮膚皺襞突起,紅腫熱痛、水腫、充血明顯,有壓痛,排便時疼痛加重,並有少量分泌物,有的可伴有全身不適和發熱。

發生在肛管齒狀線以上的為內痔,內痔一般不痛,以便血、痔核脫出為主要症狀,嚴重時會噴血、痔核脫出後不能自行還納,還有大便困難、便後擦不乾淨、有墜脹感等。根據內痔病變程度和臨床表現又可分為三期:一期內痔排便時帶血,無脫垂,齒線上粘膜呈結節狀隆起;二期內痔便時帶血、滴血或射血、痔核脫出,便後可自行還納;三期內痔排便時或咳嗽、勞累、負重引起腹壓增加時,均發生內痔脫出,並需用手還納。

症狀

靜脈曲張性外痔

為肛門皮下擴張靜脈形成的靜脈團塊。若感染反覆發作,則可形成血栓性外痔和結締組織性外痔。治療可採用局部熱敷、坐浴,防止其感染。

結締組織性外痔

是肛門周緣皮膚皺摺增大形成的皮贅,其內有增生的纖維結締組織,很少擴張血管皮贅,底部寬大體部及游離端尖長,形態各異可為單個或多個。其存在影響肛周的清潔,伴有感染者可有痛感原發者多是血栓性外痔和肛門手術遺留的後果。皮贅—般較軟柔韌其表面覆蓋有正常的皮膚表皮。在肛門後方的痔多繼發於肛裂,該痔較硬腫脹經常由於排便的刺激而引起括約肌痙攣並產生疼痛。

對其治療多採用通便保持肛周清潔防止感染的保守療法對局部有感染者可用熱敷坐浴治療,治療無效時在局麻下切開外痔根部皮膚予以全部切除。

血栓性外痔

因直腸下靜脈叢的靜脈炎症導致血管內血栓形成,或由於排便和用力活動使肛門邊緣的靜脈破裂血液滲至皮下組織,使其局部組織形成腫塊。臨床表現為劇烈疼痛及局部腫脹,初起局部較硬觸之甚痛,數日後疼痛可減輕局部腫塊變軟吸,收最後留有皮贅,成為結締組織性外痔。靜脈破裂時局部出血形成血塊伴有感染,可形成膿腫和肛瘺。

在發病一小時內疼痛不減輕者可考慮在局麻下行血栓摘除術,於腫塊皮膚上作梭形放射切口,剝出曲張靜脈摘除血栓,所留傷口可自行癒合。超過以一小時疼痛較輕的病例,採取保守治療保持大便通暢局部熱敷坐浴並用適量的止痛藥,腫塊一般可自行縮小逐漸消散而吸收。

1肛緣出現腫塊疼痛,初起疼痛劇烈,行走不便,坐立不安。數天後減輕,腫塊變軟。

2結締組織外痔常無症狀,偶有肛門瘙癢,下墜或異物感。並發感染可有疼痛。

炎性外痔

炎性外痔主要是由肛門受損感染後引起。當肛門部位發生感染時,肛門周圍皺襞會出現發紅、腫脹、發熱、疼痛等局部症狀,對肛門進行檢查可發現肛門部位有增生皮贅,肛門皺襞明顯充血水腫,還會有少量分泌物流出。自覺疼痛感比較強烈,輕微觸碰即可引起劇痛,同時還伴有肛門潮濕、肛門瘙癢等症狀,在排便後或活動後症狀可加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