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外部基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外部基準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一個專有名詞。

漢字作為一種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符號系統[1],源於日月鳥獸之形,作為中華文明之標誌[2],連接中華民族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方正之間充滿美感。

名詞解釋

根據《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議定書》第15條(b)款規定,世貿組織成員對中國產品進行反補貼調查過程中計算補貼幅度時,如使用中國數據存在特殊困難,則該成員可使用第三方數據("外部基準")。由於該條款紀律性不強,很容易被世貿組織成員濫用,即不採用中國數據,而採用其他國家或國際市場的相關數據(如銀行貸款利率)作為比較基準,人為抬高補貼幅度。而且,條款對該方法使用期限未作限定。目前,外部基準的使用是我企業被裁定高額反補貼稅率的重要原因。

反補貼是指進口國(地區)主管機構依法對接受補貼的進口產品進行調查,並通過徵收反補貼稅或價格承諾等方式,抵消由禁止性補貼和部分可訴性補貼造成不利影響的一種貿易救濟措施。

外部基準概念理解

根據《SCM協定》第1.1(b)條規定,財政資助需要授予利益才能構成補貼,即接受者需要獲取一定的利益。而這種獲益是否存在,必須有一個可比對象,即沒有接受財政資助的情況下或者說正常的市場情況下接受者本應獲得情況。因此,很多補貼項目是否授予利益的比較對象都是正常或市場條件下的,通常此類價格被稱為外部基準,如貸款利率,外部基準可以是其他國家銀行的利率;土地和原材料也可以是其他國家企業在市場上採購土地使用權或原材料的真實價格。也就是說,外部基準是一個市場的價格或利率,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單一匯率制的情況下,任何貨幣都只有一種匯率,所以並不存在一個真實的外部基準。為解決這一問題,《反補貼新規則》設立了一個理論上的均衡REER來作為匯率比較的外部基準;但是《SCM協定》並不允許使用一個理論上基準來確定是否存在利益授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