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桑蒙古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多桑蒙古史》,[瑞典] 多桑 著,出版社: 商務印書館。
商務印書館[1](英文名稱:The Commercial Press,簡稱CP)是中國出版業中歷史最悠久的出版機構。1897年創辦於上海,1954年遷北京。與北京大學同時被譽為「中國近代文化的雙子星[2]」。
前言序言
一部《元史》,歷來囿於「正史」成見的人皆說不好,所以陸續改編了些「續編」、「類編」、「新編」、《譯文證補》、《蒙兀兒史記》、《新元史》。這部□□好像是犁然大備,其實不然。修史首重在搜輯史料,而修元史尤須要通曉幾種外國語言。不解外國語言,不但不能搜輯外國史料,而且不能解釋本國史料。更有進者,外國語言不可偏重一種,像現代有些人認定除英語外無外國語的例子,是不對的。《譯文證補》就犯這種毛病。此書雖然引用了許多「西域書目」,好像他是全憑譯人口述而「筆受」的,不僅未見波斯語、阿刺伯語種種撰述,而且多桑的書好像也是從霍渥兒特(Howorte)書轉錄的。洪氏證補《元史》之功固不可沒,可是他有一種成見誤人不淺。他說西方語言無某音,不及漢字譯音之備。此說很不可解。若說用標音字母譯寫的名稱,不及音義有□化的漢字之備,未免很奇。他在《譯文證補》裡面,根據譯人的口述,改了許多《元史》固有的地名、人名。比方《元史》譯Heri作「也□」,《□□秘史》作「亦魯」,皆有譯例可尋。可是洪氏根據晚見的Herat譯作「海拉脫」,似乎只知其一不知有二了。像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他這種創譯,苦了後來續修《元史》的人。所以《新元史》的阿兒渾,在此人本傳中作「阿兒渾」,而在《旭烈兀傳》同《西域傳》中又作「阿兒袞」。這種毛病皆是不能徑讀西書所致。
所以我想將多桑這部《蒙古史》翻譯出來。此書雖已有一百多年,然而研究蒙古史的人,仍不能不拿來參考。因為《世界侵略者傳》、《史集》、瓦撒夫書等書沒有完全譯本以前,終不能不取材於是書。案:多桑書共有七卷。前三卷述成吉思汗至元亡時的事跡,後四卷專言伊兒汗國的史事,並附帶言及欽察、察合台兩汗國。其第一卷業經田中萃一郎譯為日文,譯文尚還忠實,可是有許多人名、地名未取元代載籍的固有譯名比對。第二、第三兩卷記成吉思汗以後之事,然多取材於中國史書的譯文,所本的漢籍,以《續通鑑綱目》、《元史類編》兩書為最多,偶亦採用《元史》。然而於《元朝秘史》、《聖武親征錄》等書皆未引用,當然說不上《黑韃事略》、《蒙韃備錄》同元人文集中的許多碑誌、行狀、家傳了。所以我譯此書,先從後四卷譯起,將來如有餘暇,再譯比較西方材料較多之第二卷。
多桑書所本之書有二三十種,也有人名、地名不統一的毛病,尤其使人討厭的,就是他疊床架屋式的譯寫方法,然而也無可如何,不便用新式譯寫方法將他改正。霍渥兒特書第四冊的索引譯寫比較簡單,可以取來對照。
我原想用白話翻譯,不用「史書文體」,可是漸漸不知不覺地受了史書文體的支配,然而我始終力避用「典」。我的目的惟在將此書原意譯出,供他人作史料參考之用,所以對於譯文只求忠實,不去鍛鍊字句。在別人看起來,我譯的這部書或者比從前的譯文退步,然而我覺得譯文通暢的地方,容或有點削足適履;文義澀滯的地方,容或確可比對原文;所以寧願拖泥帶水,而不願鈎章棘句。
目錄
第一卷 始成吉思汗終帖木兒
緒言
第一章
中亞之遊牧民族——突厥與韃靼之古國——其與中國之關係——13世紀初年之中亞——此時代之韃靼種民族及其所居之地域——其風俗
第二章
蒙古人之古代傳說——成吉思汗之祖先——成吉思汗少年時代之事跡——其長數部——其初諸戰——其與克烈汗之關係——克烈部之略志——鐵木真與王罕合攻數種遊牧民族——兩王之結怨——鐵木真之敗——其遣使告克烈汗之語——王罕之敗——其死——鐵木真之戰勝乃蠻部——乃蠻王之死——蔑兒乞部之降附——塔塔兒部之滅——鐵木真之侵入唐兀——此國之略志
第三章
大會——鐵木真稱帝號成吉思汗——二侵唐兀——乞兒吉思與謙謙州之降附——斡亦刺之降附——討伐屈出律與脫脫一一三侵唐兀——畏吾兒之降附及此民族事略
第四章
成吉思汗之叛金——契丹或遼國——女真或金國——成吉思汗之進兵中國——侵入山西、直隸——金兵之敗——遼東契丹之叛附成吉思汗一一金國都城之□及金帝允濟之被害——其侄吾睹補之即位——金夏之戰一成吉思汗第二次侵入中國——殘破山西、直隸、山東等地——議和——金帝遷都汴京——蒙古軍第三次侵入中國——取中都一一一攻汴京
第五章
成吉思汗之還蒙古——蔑兒乞部之滅——禿馬惕部之徵服——討遼東之叛——遣木忽黎總統諸軍經略中國一四侵唐兀——太陽汗子之走哈剌契丹——此國之沿革——屈出律汗與花剌子模算端之結合共圖哈剌契丹帝——屈出律之取哈剌契丹——蒙古軍之侵入哈剌契丹國及屈出律之敗亡
……
第二卷 自窩闊台汗迄蒙哥汗
第三卷
第四卷
第五卷
第六卷
第七卷
附錄
波斯諸蒙古汗世系表
察合台系諸汗世系表
欽察諸汗世系表
世系表中人名對照表
蒙古帝國圖
參考文獻
- ↑ 簡介,商務印書館
- ↑ 商務印書館成立110周年,搜狐,2007-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