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多齒蛇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多齒蛇鯔
duo chi she zi

中文學名:多齒蛇鯔

拉丁學名:Saurida tumbil

門:脊索動物門

綱:硬骨魚綱

目:燈籠魚目

科:狗母魚科

屬:蛇鯔屬

多齒蛇鯔是海洋暖水性中下層魚類。體圓筒形。頭粗而圓,吻短,中間凹,體長約420mm。體背部棕色,體側淡棕色,腹部白色。白天棲息於深水層之處,夜間向海面附近作垂直移動。生活於近海的中下層水域。[1]

多齒蛇鯔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部,北至菲律賓、中國,南至澳洲等。

形態特徵

體延長,呈長柱狀;橫 切面為橢圓形;尾部細長。體長為體高的6.94-7.91倍;為頭長的3.97-4.45倍。頭長為吻長的3.854.69倍;為眼徑的4.62-5.72倍;為眼間距的3.79-4.50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2.25-2.62倍。沿體、頭後背部、鰓蓋和頰部均被大圓鱗,鱗片較易脫落,體長在20 mm以下的個體尤甚。鱗片的前緣呈雙波狀。前部有3-5條輻射線,後部光滑。側線鱗47-53;側線上鱗3.5,側線下鱗6.5。側線發達,較直,側線鱗片的前緣中間凸出,前部有2條輻射線,後部光滑。胸鰭和腹鰭的基部有一大的腋鱗。幽門肓囊18223。脊椎骨數48-53。腹膜白色。幽門盲囊數18-23。肛門位於臀鰭前方。

頭中等大,背部平扁。吻鈍,吻端有缺刻,其長略大於眼徑。眼中等大,距吻端較鰓蓋後緣為近。脂眼瞼較發達。眼間距寬,中間凹,微粗糙;其寬度明顯大於眼徑。鼻孔每側1對,位於眼的前方,距吻端明顯比距眼為近,前鼻孔具1短皮質鼻瓣。口大,前端位;口裂長,向後延伸於眼的遠後方。上下頜約等長;兩頜布滿細小的犬狀齒,上頜齒3-4行;下頜齒4-5行,兩頜內側齒比外側齒顯的長和大。齶骨每側有2組齒帶,外齒帶的齒組窄長,前端2-3行,成魚可在3行以上。舌窄短,舌上具有小齒。頭背部縱列鱗18-20;頰部鱗3-4。鰓蓋後緣無棘。鰓蓋骨薄。鰓孔大。鰓蓋膜不與峽部相連。假鰓明顯。鰓耙不很發達,如短針尖狀。鰓膜骨條12-14。

背鰭11-13;臀鰭lO-12;胸鰭14-15;腹鰭9;尾鰭19。背鰭位於腹鰭起點的後上方,距脂鰭較距吻端為近;平放時,前部鰭條的末端超過後部鰭條的末端。脂鰭小,位於臀鰭基的上方。臀鰭位於脂鰭的下方,其基底長短於背鰭基底長。胸鰭中等大,其末端向後延伸可超過腹鰭的起點。腹鰭內側鰭條略長於外側鰭條;第五、六分枝鰭條最長。尾鰭叉形。上下葉約等長。尾柄橢圓形,兩側有弱嵴棱。

生長習性

多齒蛇鯔主要棲息於砂泥底質的海域。屬肉食性,通常在砂地上停滯不動,身上的花紋是很好的偽裝,有時會將整個身體埋入砂中而只露出眼睛,等候獵物游經時,躍起吞食。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