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下征虜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夜下征虜亭》 | |
---|---|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
《夜下征虜亭》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五絕。[1]
據《建康志》記載,征虜亭在石頭塢,建於東晉,是金陵的一大名勝。此亭居山臨江,風景佳麗。李白於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暮春由此登舟,往游廣陵,即興寫下此詩。
詩人運用流暢的語言,生動的比喻,在詩中形象地描繪了從征虜亭(在今南京)到廣陵(今揚州)一帶的江中夜景,表達了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和出遊的喜悅之情。全詩語言如話,意境如畫,對客觀景物神態的描繪逼真傳神,體現了作者駕馭語言的高超能力。
作品原文
夜下征虜亭
船下廣陵去,月明徵虜亭。
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
詞句注釋
⑴征虜亭:東晉時征虜將軍謝石所建,故址在今江蘇省南京市南郊。此詩題下原註:」《丹陽記》:亭是太安中征虜將軍謝安所立,因以為名。「據《晉書·謝安傳》等史料,謝安從未有過征虜將軍的封號,這裡「謝安」應是「謝石」之誤。
⑵廣陵:郡名,在今江蘇省揚州市一帶。
⑶繡頰(jiá):塗過胭脂的女子面頰,色如錦繡,因稱繡頰。亦稱「繡面」,或「花面」。一說繡頰疑為批頰,即戴勝鳥。這裡借喻岸上山花的嬌艷。
⑷江火:江上的漁火。江,咸本、玉本、郭本、朱本俱作」紅「。劉本注云:江,今本作紅,江字為勝。流螢:飛動的螢火蟲。
白話譯文
小舟朝廣陵駛去,明月照着征虜亭。遠望山花如美麗的繡頰,江上漁火像點點的流螢。
賞析
此詩開頭「船下廣陵去,月明徵虜亭」兩句寫詩人坐在小舟上回首仰望征虜亭,只見那高高的古亭在月光映照下,格外輪廓分明。
第三句:「山花如繡頰。」唐人風俗,少女妝飾面頰,稱「繡頰」。白居易有詩云:「繡面誰家婢,鴉頭幾歲女。」劉禹錫亦有詩云:「花面丫頭十三四,春來綽約向人扶。」李白是以「繡頰」代稱少女,以之形容山花。這句詩是說,那征虜亭畔的叢叢山花,在朦朧的月色下,綽約多姿,好像一群天真爛漫的少女,佇立江頭,為詩人依依送別。
第四句:「江火似流螢。」意思是說,那江上的漁火和江中倒映的萬家燈火,星星點點,閃閃爍爍,迷迷茫茫,像無數螢火蟲飛來飛去。
全詩描繪了一幅令人心醉的春江花月夜景圖:岸上山花綽約多情,江上火點迷離奇幻;古亭靜立於上,小舟輕搖於下,皓月臨空,波光灩灩。詩人熱愛祖國山河的美好感情和出遊的喜悅,都從畫面中顯現出來。
這首小詩寫景簡潔明快,近乎速寫。李白善於從動的狀態中捕捉形象,聚精積萃,抓住客觀景物在特定環境下所顯示出的特有神態,以極簡練的線條,迅速地勾勒出來,雖寥寥數筆,而逼真傳神。如詩中的船、亭、山花、江火,都以月為背景,突出諸多景物在月光籠罩下所特有的朦朧美,喚起人的美感。
名家點評
明人朱諫注評此詩曰:「李白夜下征虜亭而作。山花紅火皆亭邊之物,月下所見者也。或曰『紅』當作『江』,江中漁火也。」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
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
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3]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