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夜飲丁二侃宅聽琵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夜飲丁二侃宅聽琵琶

作品名稱:夜飲丁二侃宅聽琵琶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高啟

夜飲丁二侃宅聽琵琶,是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高啟所作的一首詩詞。

作者介紹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樑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1]

正文

江月未出明星懸,主人飲客夜不眠。

坐呼伶兒撥四弦,龍頭高撚玉軫圓。

轉關未奏濩索先,勞嘈咽切斷復連。

澀如清澗溜凍泉,細若碧樹吟秋蟬。

忽然繁急何轟闐,風沙滿把撒四筵。

雁行驚起飛不聯,浮雲落葉俱綿綿。

一聲抹斷萬里煙,夢入紫塞愁胡天。

問渠怨恨有幾千,口不能說指為傳。

令人悵望思往年,梁園楚榭長周旋。

帷中曲宴羅綺鮮,夜遣飛騎迎嬋娟。

低鬟出拜絳燭前,文絲香絛搭左肩。

曲項紫鳳抱半偏,楓香一調妙入玄。

好手正可羞紅蓮,座間豪客皆詞仙。

舉杯邀我賦短篇,贈之醉寫蜀錦箋,可當十萬纏頭錢。

如今遠客江海邊,欲聞絲音久無緣。

故人已散陵谷遷,生死流落俱堪憐。

今宵聽此真偶然,顧影憔悴非昔妍。

長河毾曙落遠川,暫當歡娛反憂煎。

向隅無言涕淚漣,此身如在潯陽船。[2]

生平

高啟出身富家,童年時父母雙亡,生性警敏,讀書過目成誦,久而不忘,尤精歷史,嗜好詩歌,與張羽、徐賁、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詩文,號稱「北郭十友」;與宋濂、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同時,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3]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張士誠據吳稱王;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饒介守吳中,禮賢下士,聞高啟才名,多次派人邀請,延為上賓,招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碩卿,時高啟年僅16歲,他厭惡官場,23歲那年藉故離開,攜家歸依岳父周仲達,隱居於吳淞江畔的青丘,故自號青丘子,曾作有《青丘子歌》。

明洪武元年(1368),高啟應召入朝,授翰林院編修,以其才學,受朱元璋賞識,復命教授諸王,纂修《元史》。

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對他產生忌恨。高啟返青丘後,以教書治田自給。

蘇州知府魏觀修復府治舊基,高啟為此撰寫了《上樑文》;因府治舊基原為張士誠宮址,有人誣告魏觀有反心,魏被誅;高啟也受株連,被處以腰斬而亡。

高啟著作,詩歌數量較多,初編有5集,2000餘首;後自編為《缶鳴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遺篇,編為《高太史大全集》18卷,今通行《四部叢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據此影印。高啟的詞編為《扣舷集》,文編為《鳧藻集》,另刊於世;《鳳台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難》中,是現存唯一評論高啟在金陵的詩歌論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