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中至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中至正:中,同中庸之中的意,是指適中,適度,簡而言之,就是「恰如其分」,「恰到好處」。大中至正釋義為:博大、核心達到正統(的學問)。

典出(漢)王逸撰:《楚辭章句》卷一,四部叢刊景明翻宋本: 「皇輿冝安行於大中至正之道,而當幽昧險隘之地則敗績矣[1]。」

後有明·王守仁傳習錄》上卷:「不知先生居夷三載,處困養靜,精一之功,固已超入聖域,粹然大中至正之歸矣。」學生徐愛引言部分,意指先生經過三年靜思、專研,豁然(粹然)明白博大、本質的正統學問。

成語典故

荀子》中的《宥坐篇第二十八》說到:孔子觀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坐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孔子顧謂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滿而覆,虛而欹。孔子喟然而嘆曰:「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用白話說的話,這個故事就是這樣的。孔子帶着學生到魯桓公的祠廟裡參觀的時候,看到了一個可用來裝水的器皿,形體傾斜地放在祠廟裡。孔子便問守廟人那是什麼,守廟人告訴他那就是欹器。孔子隨後說道:「我聽說這種用來裝水的器皿,在沒有裝水或裝水少時就會傾斜;水裝得適中,不多不少的時候就會是端正的。裡面的水裝得過多或裝滿了,它會翻倒」。孔子讓他的學生向欹器里慢慢灌水。果然,當水裝得適中的時候,這個器皿就端端 正正地立在那裡。不一會兒,水灌滿了,它就翻倒了,裡面的水流了出來。再過了一會兒,器皿里的水流盡了,就傾斜了,就像原來一樣歪斜在那裡。這時候,孔子便長長地嘆一口氣說道:「唉!人世間哪會有太滿而不傾覆翻倒的事物呢?」 孔子通過欹器,領悟到做人就像欹器一般,不能自滿,一自滿就會有跌跤、翻倒的危險,即所謂「滿而覆」[2]。因此,他告誡學生要牢記「謙受益,滿招損」這一人生誡訓,要時刻保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

經過數千年歲月的變遷,「欹器」在陶壺原有的構造基礎之上不斷地發展,已經由一件單純的生活用具逐漸演變成了具有象徵意義的警誡之物,「欹器」的外形也與陶壺有着很大不同。在山東曲阜的聖跡殿,還保存有孔子「觀欹論道」的石刻,還有一位明代畫家所作的彩繪「觀欹器圖」。如同史書中記載的一樣,孔子正帶領學生恭敬地向一位守廟人詢問殿堂中央的盛水器。畫面中央,正是處於「虛而欹, 中而正,滿而覆」這三個狀態的欹器。畫面上的欹器懸掛於一個框架之上,圓口圓底,與原始的長身、圓腹、尖口的陶壺相比,兩者存在很大的區別,然而原理是相同的,而且也都同樣喻示着「謙受益,滿招損,戒盈持滿」的人生哲理

視頻

大中至正 相關視頻

作品 大中至正
題寫大中至正書法家與妹失散65年後再重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