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刺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刺鰍
da ci qiu

中文學名:大刺鰍

拉丁學名:Mastacembelus armatus

門:脊索動物門

綱:硬骨魚綱

目:鱸形目

科:刺鰍科

屬:刺鰍屬

大刺鰍(學名:Mastacembelus armatus)是刺鰍科、刺鰍屬魚類。體長,前段稍側扁,肛門以後扁薄。頭長而尖。眼位於頭的前部,側上位。眼間頭背自後向前漸狹長。眼被皮膜覆蓋。眼下斜前方有一尖端向後的小刺,埋於皮內。吻長遠不及眼後頭長。吻端向下伸出成吻突,其長度大於眼徑。兩對鼻孔前後分離,後鼻孔靠近眼,呈平眼狀,前鼻孔位於吻突兩側,呈管眼狀。口下位,口裂幾成三角形。口角止於後鼻孔下方。上下頜有絨毛狀齒帶。胸鰭小而圓。無腹鰭。背鰭和臀鰭分別迕於尾鰭。尾鰭長圓形。背鰭刺34,臀鰭刺2.肛門靠近臀鰭。體鱗細小。側線完全。背側灰褐色,腹部灰黃色,胸鰭黃白色,其它各鰭灰黑色,鰭緣有一灰白邊。[1]

大刺鰍屬溫水性魚類,棲息於高原溪流、平原低洼濕地等水域底層,且有河卵石、岩石的區域。大刺鰍捕食小型的無脊椎動物,包括水生昆蟲、小魚、小蝦,也攝食水生植物等。大刺鰍比較貪食,能將較大的食物吞入胃中。分布於南亞次大陸及東南亞廣大淡水域,中國長江以南各水域。

形態特徵

體長為體高的8.9~10.1倍,為頭長的6.5~6.8倍。頭長為吻長的3.1~3.3倍,為眼間距的9.2~10倍。 體長,前段稍側扁,肛門以後扁薄。頭長而尖。眼位於頭的前部,側上位。眼間頭背自後向前漸狹長。眼被皮膜覆蓋。眼下斜前方有一尖端向後的小刺,埋於皮內。吻長遠不及眼後頭長。吻端向下伸出成吻突,其長度大於眼徑。兩對鼻孔前後分離,後鼻孔靠近眼,呈平眼狀,前鼻孔位於吻突兩側,呈管眼狀。口下位,口裂幾成三角形。口角止於後鼻孔下方。上下頜有絨毛狀齒帶。胸鰭小而圓。無腹鰭。背鰭和臀鰭分別迕於尾鰭。尾鰭長圓形。背鰭刺34,臀鰭刺2.肛門靠近臀鰭。體鱗細小。側線完全。 背側灰褐色,腹部灰黃色,胸鰭黃白色,其它各鰭灰黑色,鰭緣有一灰白邊。

生活習性

大刺鰍屬溫水性魚類,棲息於高原溪流、平原低洼濕地等水域底層,且有河卵石、岩石的區域。適溫範圍為7~30℃,適宜生長水溫為20~29℃。在池塘人工養殖條件下,水體中溶解氧在3.5毫克/升以上,大刺鰍可正常攝食和生長。在池塘養殖中,大刺鰍有集群棲息的特點,白天潛伏在陡岸邊水底,夜間到淺水區捕食,仍保留晝伏夜出的習性。大刺鰍捕食小型的無脊椎動物,包括水生昆蟲、小魚、小蝦,也攝食水生植物等。大刺鰍比較貪食,能將較大的食物吞入胃中。

分布範圍

水域範圍

分布於南亞次大陸及東南亞廣大淡水域,中國長江以南各水域。

國家地區

可能已存在(季節不確定):孟加拉國、柬埔寨、中國、印度(烏塔蘭恰、西孟加拉邦、阿魯納恰爾邦、賈坎德);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泰國、越南。 存在不確定:印度(阿薩姆邦、梅加拉亞邦、比哈爾邦)。 存在:斯里蘭卡。

視頻

大刺鰍吃飯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