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口篦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口篦鯊

學名  Apristurus macrostomus

命名者 Chu, Meng & Li, 1985

英文名 Broad-mouth catshark

別名  沙魚、廣吻篦鮫、大口光尾鯊

觀賞魚/食用魚  否/是

最大體長     57.3 cm

分類

  軟骨魚 Chondrichthyes

  真鯊 Carcharhiniformes

  貓鯊 Scyliorhinidae

  篦鯊 Apristurus

大口篦鯊,體延長,前部縱扁,後部側扁;體柔軟。吻長,寬而扁,約為眶間隔的1.5倍;口長吻長大於口寬。眼中大,背位,眼徑約為眶間隔的1/2倍,下眼瞼上部分化成瞬褶。前鼻瓣三角形突起。口較寬,弧形;唇褶發達;齒細小密列,上下頜齒同型,具3-5齒尖,齒數約42。

噴水孔頗小,位於眼後角。背鰭2個,狹小,兩背鰭間距大於第二背鰭基底;第一背鰭稍小於第二背鰭,起點位於腹鰭基底末端;第二背鰭起點與臀鰭基底中部相對;胸鰭寬大,前緣與後緣圓凸,外緣長大於吻長;臀鰭基底長,距尾鰭比距腹鰭近;尾鰭長但窄,尾椎軸低平,上葉發達;尾鰭下葉前部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低平而與上葉相連。

體一致為灰黑色,腹面較淡,背鰭及胸鰭前緣和尾鰭緣均為黑色,背鰭及胸鰭後緣和腹鰭及臀鰭緣淡色。[1]

棲地環境及深度

深海魚類,可能為底棲性,生態習性不甚明瞭。 棲息深度220 - 10690公尺

棲息於近海泥沙底。活動力較弱,主要以死魚或其它無脊椎動物的屍體為食。捕獲時,全身會分泌許多黏液並捲成一團,藉以爭扎以利脫困。[2]

分佈

西北太平洋:南海珠江外(Ref。26282)。台灣北部及東北部。[3]

繁殖

產卵,成對卵。胚胎僅以蛋黃為食。

保育

數據不足(DD) ;評估日期: 2004年4月30日

參考文獻

  1. 大口篦鯊,fishdb.sinica.edu.tw
  2. 大口篦鯊,fishdb.sinica.edu.tw
  3. Apristurus macrostomus,fishbas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