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基山北朝摩崖刻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基山北朝摩崖刻石 |
大基山海拔478米,自山谷至山頂分布歷代摩崖刻石24處。北魏光州刺史、著名書法家鄭道昭於公元512年在此山留下寶貴題刻12處,均刻在山內險峻的摩崖之上,主要刻石有《登大基山詩》、《中明之壇》等,同雲峰山鄭道昭刻石成一體,同為國際書法旅遊專線,每年接待日本書法團體約600人次,1998年被國務院定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簡介
大基山又名道士谷,上千年來,是道士、道姑修身養性的好去處,至今仍留有道觀廟宇古蹟,宋末元初著名道士、全真教七真人之一邱處機曾在此修煉,並在西山摩崖留有題刻。近幾年來,日本書法界為保護大基山的鄭道昭刻石先後捐資630萬元,建造了四個保護碑亭,成為佳話。該景點因為古時為修煉之所,所以山深林茂,目前尚不具備其它旅遊要素,但是交通很方便,從城區沿萊海。張強教授說:「我們以往的研究方式,注重在金石學,注重在從一般的角度上去衡量這個人物。比如說他是個官員。他政務之餘,厭世、逃脫世俗。然後就是樂仙好道,我覺得這個一般性的結論還是有問題的。因為我們是站在今天這個經驗上。來去看他對那個時候政務的那種厭惡,隱逸山林,逃避現實。但後來我發現沒這麼簡單。所以在這個新發現之後就開始追問,鄭道昭,他為什麼要刻這個東西?」
評價
位於煙臺萊州的雲峰山名勝古蹟眾多,自山麓至山頂,分布歷代刻石37處,聞名于海內外的北魏光州刺史、著名書法家鄭道昭於公元511年,在此山留下了寶貴題刻17處,均刻在山內險峻的摩崖之上。鄭道昭被譽為「北方之聖手」,著名的《熒陽鄭文公之碑》字體承隸啟楷,書法謹嚴渾厚,蒼勁飄逸,歷來為金石家、書法家所推崇,是研究中國字體演變和書法藝術的珍貴資料。9月6日,兩江學者、四川美院的張強教授專門來到萊州,為他所研究的鄭道昭文化課題進行考察。張強曾是山東藝術學院最年輕的教授,山東省美術學史論專業的開創者,曾任四川美術學院美術學系系主任,重慶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當代視覺藝術中心主任。現為中國省部級專家「兩江學者」,四川美術學院二級教授,當代國際著名的藝術家,北朝刻石研究專家。2015年,他在青州玲瓏山上首次發現了一處鄭道昭的摩崖刻石,這讓他對鄭道昭的「觀念書寫」行為產生了濃厚興趣,並以此為課題深入考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