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頭典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頭典竹(學名:Dendrocalamopsisbeecheyana(Munro)Kengvar.pubescens(P.F.Li)Kengf.)禾本科、綠竹屬植物。竿高達15米,直徑可粗至11厘米,幼時被白粉,下部的節間較短,幼時密生柔毛;節處稍隆起。分枝習性較低,常在竿第三節以上就開始發枝。葉片呈長圓狀披針形,長約20厘米,寬約3.5厘米,上表面在中脈和諸次脈上均生小刺毛,余處無毛。假小穗黃綠色或枯草色;果實未見。筍期6-7月,花期3-5月。
分布於中國廣東省南部。生長於平地、山坡或河岸。其筍可供食用,筍大而肉多。竿可作引水管及擔荷之用,亦可劈篾編結竹器,但易蠢蛀,使用期不長久。
- 中文學名: 大頭典竹
- 拉丁學名:Dendrocalamopsis beecheyana (Munro)Keng var. pubescens (P. F. Li) Keng f.
- 別 稱: 新竹、榮竹、大頭竹、馬尾竹、大頭甜竹、朱村甜竹(均廣東)
- 界: 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目:禾本目
- 科:禾本科
- 亞 科:竹亞科
- 族:牡竹族
- 種:吊絲球竹
- 亞 種: 大頭典竹
- 命名者及年代: (P. F. Li) Keng f.,1983
目錄
分布範圍
產中國廣東省南部至香港,台灣有栽培。
生長環境
大頭典竹分布區年均溫20℃以上,1月平均溫度12℃以上,有短暫0℃低溫,年降雨量1422毫米。氣候溫暖濕潤,土層深厚肥沃,非常適合大頭典竹生長。生長於平地、山坡或河岸。
形態特徵
竿高達15米,直徑可粗至11厘米,幼時被白粉,成長後呈深綠色而常染有桔紅色,多少有些作「之」字形折曲(尤以竿中部為然),下部的節間較短,幼時密生柔毛;節處稍隆起,在第十節以下各節的節內常密生一圈白色或棕色的柔毛環。籜鞘頂端深下凹,兩肩較圓而寬廣,背面被刺毛:籜耳極小,其上生有不甚顯著的繸毛數條;籜舌上緣有鋸齒細裂;籜片顯然較籜鞘為短,基部向內收窄以致頗為甚窄。
分枝習性較低,常在竿第三節以上就開始發枝。末級小枝具8-16葉;葉片呈長圓狀披針形,長約20厘米,寬約3.5厘米,但最大者可長至30厘米,寬達7厘米,上表面在中脈和諸次脈上均生小刺毛,余處無毛。假小穗黃綠色或枯草色,僅在外稃的頂端及邊緣鑲有棗紅色;穎及外稃均無小橫脈;內稃頂端具顯著的裂口,背面的上方2/3處起向上密生長纖毛;鱗被3,倒卵形;柱頭通常2。果實未見。筍期6-7月,花期3-5月。[1]
繁殖方法
大頭典竹造林一般多用移竹造林,也可用埋稈育苗、竹節育苗造林。母竹應選枝葉繁茂,無病蟲害,稈基芽眼肥大充實,鬚根發達的1-2年生竹。挖母竹時要注意不要傷筍芽,也不要切破或撕裂竹兜,否則影響母竹的成活和發筍。母竹挖起後,留2-3盤枝,在竹稈1.5-2.0米高處切斷,切口截成馬耳形,然後搬運移栽。一般在立春至清明期間的陰雨或雨後進行移栽最適宜。
母竹挖掘後,要及時栽植,不能擱置拖延時間。栽植時,用泥漿沾竹兜,然後將母竹與地面呈45°斜放穴內,稈柄彎頭朝上,即覆土踩實。覆土應高於母竹原入土深度5-6厘米為宜。晴天應沿竹苗入土處澆上1-2勺水,並在竹苗周圍用稻草或其它高稈覆蓋,以保持土壤濕潤。
栽培技術
選擇與整地
大頭典竹對水、肥、熱的要求與綠竹相近,應選擇土層較深厚、肥沃而不積水的沙壤或壤土為宜,溪河兩岸、路邊、房前屋後、低山緩坡、山腳都宜提倡栽培。整地挖穴種植前,山坡地先進行帶墾或全墾後挖穴,平地開好排水溝就可開穴,穴的規格為70厘米×60厘米×50厘米,株行距為4米×4.5米,每667平方米栽33-45株,栽植前每穴施腐熟農家肥10-15千克,磷肥1千克,與土拌勻,1周後定植。
撫育管理
水分管理:種植後3個月內要注意水分調節,遇雨要及時排除積水,天旱時進行澆水,以確保存活。鋤草鬆土:早期林地可以農竹套種,以耕代撫;成林後,每年於5月和8-9月間分別鋤草鬆土1次,以減少林地養分、水分的消耗。扒蔸:當晚霜過後,選用晴天,將竹兜上的筍目扒出日曬,提高土溫,促進筍芽分化。施肥覆土:每年至少施肥2次,第1次於3月扒土暴曬後施筍芽萌發肥,每叢施腐熟的人糞尿(或豬欄肥)25-50千克或餅肥1-2千克;第2次在竹筍出土初期或盛期(即6或7月)進行,每次每叢施尿素或複合肥0.3-0.5千克,亦可用腐熟的人糞尿。施用時先在距竹叢莖部0.3-0.5米處開好溝,將肥料加水稀釋後,均勻施入溝內,施後蓋土。施時要注意避免肥水直接接觸筍芽,以免造成幼芽萎縮死亡。
割筍和砍竹
大頭典竹一般5月份開始出筍,6-8月出筍最多,10月份出筍基本結束。為使筍嫩、味鮮而無苦味,每年3月扒開蔸際土壤,使芽目露曬陽光,促筍芽萌動,早日出筍;當筍芽長到5厘米左右時進行培土,以蓋過筍芽20-25厘米,並施肥相結合。割筍,一般早期筍全部采割,中期筍部分采割、部分留種,留種要注意在竹叢中分布均勻。每叢年保留1-2根盛期筍作為以後的營養竹外,其餘長出的竹筍全部割掉;割筍時間以早晨為宜,在竹筍露出一節青筒時,扒開其周圍泥土,用割筍刀從筍兜上部切下取出,割後用土蓋好已割的筍兜。割筍的原則:割幼留粗(筍蔸)、保持筍眼,以待萌發;割內留外,以利通風吸取養分;割高留低,避免筍蔸重疊,提早衰老,影響產量。為防止竹林老化和提高產筍量,每年秋後當幼竹停止生長,應將竹叢中2年生以上老竹砍伐,使幼竹有足夠的空間進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孕育新筍。挖去老竹蔸,每叢保持2-3株1-2年生母竹,這是實現年年有筍割,持續豐產的關鍵技術之一。 [2] [3]
病蟲防治
大頭典竹的主要蟲害是白蟻,可用呋喃丹或白蟻淨在竹株周圍灑上一層以防治為害。對其他病蟲害,應遵循"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原則,認真及時地做好預測預報,貫徹"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則,把病蟲害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主要價值
經濟
其竹筍個體大,筍期長、肉質鮮嫩,營養豐富,含有多種維生素,是夏季清涼解暑解渴的山珍佳肴,並易加工成筍乾或罐頭。竹材纖維細長,可用於造紙、編織工藝品、加工牙籤等,也可用作建築材料。竹葉寬大,可用於織涼笠和裹粽子。
生態
大頭典竹具有適應性廣、生長快、生物量大、周期短,造林後2-3年即可開始采筍利用,而且一次造林可連年收穫,具有很好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是一項高效益的產業,有利于山區群眾脫貧致富,有利於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環境。
大頭典竹常年枝繁葉茂,根系發達,植被覆蓋率極高,具有防風固沙,綠化美化環境,保持水土,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