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寨鎮大寨村
大寨鎮大寨村是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的一個小山村。大寨的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是個窮山村,解放後,在陳永貴,郭鳳蓮的領導下,大寨人決心組織起來改變山村落後的面貌。從53年開始,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用了十年的工夫修成了畝產千斤的高產、穩產海綿田。可是,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場毀滅性的洪澇災害,山流、地沖、房倒、窯塌,群眾生活十分困難,十年心血付之東流。在陳永貴同志的帶領下開展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重建家園的熱潮。[1]
2016年12月,大寨村被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列入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2017年12月,榮獲2017名村影響力排行榜300佳。
2019年7月28日,入選第一批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名單。
2019年12月25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評價認定大寨鎮大寨村為國家森林鄉村。
中文名:大寨村
外文名:TachaiVillage、DazhaiVillage
地理位置:山西晉中市昔陽縣大寨鎮大寨村
氣候條件:暖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夏季8:00-19:00 ,冬季8:30-17:00
景點級別:AAAA級
門票價格:50元
占地面積:1.88 km²
著名景點:大寨景區
所屬城市:山西省晉中市
所屬國家:中國
官方電話:0354—4388706
村情簡介
中華第一村——大寨村,是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的一個小山村。大寨地處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城東南部,全村有220多戶人家,510多口人,1.88平方公里,海拔為1162.6米。這裡屬太行山土石山區,由於長期風蝕水切,地域形成了七溝八梁一面坡的形貌。這裡窮山惡水,七溝八梁一面坡,自然環境惡劣,群眾生活十分艱苦,後進行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開闢層層梯田,並通過引水澆地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因此,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肯定和表揚,並於1964年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從而成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
「農業學大寨」以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李先念、葉劍英、鄧小平、陳毅等曾相繼視察大寨,國外有國家元首,政界要人和友好知名人士,國內有各行各業的人士,共有上千萬人次前來參觀學習大寨,來自海外地區134個國家和地區的達2.5萬多人。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大寨已經成為一個優美的公園山村。層層梯田莊稼蔥綠,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鬱鬱蔥蔥,處處果園碩果纍纍。大寨村窯洞整齊,街道乾淨、清潔,人民熱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訊等基礎條件已經大有改善,是一個成熟的農業旅遊區。大寨相續開發了民族團結林、知青林、軍民池、周恩來休息廳、支農池、聯建池、陳永貴墓地、老英雄墓地、郭沫若詩碑、孫謙紀念地、大寨展覽館、陳永貴雕像、團結溝渡槽、大寨文化廣場、大寨文化展示館、大寨梯田(狼窩掌)、大寨生態園,開放了陳永貴故居、大柳樹、火車皮式窯洞、大寨新居、周恩來住址等旅遊景點,為大寨增色不少。
歷史傳說
大寨是太行山深處的一個不大的村莊。按照中國古典名著《列子》的說法,太行山原在現今河北省的南部,與它並排着的還有一座王屋山。相傳很久以前在山北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人,見兩座大山擋住了他家的出路,便率領他的兒子和孫子要把這兩座大山搬走。有個叫智叟的人看到他的這種行為,感到不可思議,就對他講:這兩座山太大了,你怎麼能搬得走呢?愚公回答說:你這人怎麼這麼糊塗!你難道不知道,我死了以後有我的兒子,兒子死了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是沒有窮盡的,而山不會再增長,搬一點就會少一點,為什麼搬不走呢?於是,愚公一家老小每天挖山不止。後來這件事感動了「天帝「,他派了兩個神仙把兩座大山給背走了。太行山這才被移到了現今河北、山西兩省交界的地方。
《列子》一書講述的很多故事屬寓言性質。寓言主要用來說明道理,故事本身卻不可以太當真。
大寨村,就位於愚公當年曾試圖遷移過的太行山的深處。而大寨人所做的事情,竟真的與愚公移山相似。
大寨位於山西省昔陽縣城東南5公里的虎頭山下,地處太行山腹地,平均海拔1000米,總面積1.88平方公里,全村現有居民約220戶,500多口人。
關於大寨村的形成,由於缺乏史料記載,只能根據傳說推測。相傳在北宋年間,宋軍為抵禦金兵,曾派兵把守距如今的大寨東北方約5公里的虹橋關,大寨就是宋軍的一個駐軍營寨。據說當時守軍建有兩個營寨,大的叫大寨,小的叫小寨。這便是大寨村名的由來。據當地人講,小寨村一直到20世紀60年代還存在,但住戶已經很少,再後來就沒有了。
山西自古戰事多,因此叫「關」、「堡」、「寨」的地方也就多。在山西,有名的大寨就有兩個,除了昔陽縣的大寨,榆社縣也有一個叫大寨的地方,一度也較有名。因為那裡也出過一個有名的農業勞動模範,叫張志全。還在1950年,張志全就成了全國勞模,而陳永貴當時還少有人知。
發展歷程
昔陽縣的大寨村位於虎頭山的一個坡面上,村中間是一條溝。在人民政權建立前夕,全村有約800畝耕地,64戶人家,190多口人。這些耕地如果平均占有的話,每戶約合10多畝。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按照大寨展覽館提供的數字,當時全村約800畝土地,有60%,也就是大約480畝為1戶地主和3戶富農所占有;另有22%,即170多畝為12戶中農所占有;而其餘48戶貧農、下中農一共才占有不到150畝耕地。太行山區的耕地十分貧瘠,生產條件又極為簡陋,糧食產量很低。1畝地1年能收穫70公斤糧食就算不錯了。廣大農民生活之艱難可想而知。大寨人說他們過去有三窮、五多。三窮是:人窮,地窮,村子窮;五多是:當長工打短工的多,負債欠賬的多,討吃要飯的多,賣兒賣女的多,尋死上吊的多。後來使大寨聞名天下的陳永貴,他的母親和姐姐就被賣掉,而他的父親在萬般無奈的境況下,就是上吊尋死的。由於人窮,大寨村的住宅也十分簡陋。人們多在山溝的兩邊土坡上挖土窯居住。只有少數有錢的人家蓋得起磚房或用石頭壘起窯洞。
大寨窮也沒有窮出名來,因為太行山深處的鄉村普遍很窮,大寨並非特殊。
大寨村之所以名聞天下,是因為在新中國成立以後,村里出了個陳永貴。在他的領導下,大寨村民自力更生、戰天鬥地、艱苦創業,重新安排家鄉的山河面貌,從而引起了世人的景仰。而在陳永貴之前,大寨幾乎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什麼印記。民國年間編修《昔陽縣誌》,儘管大寨距縣城只有5公里, 但由於「無可道也」,縣誌竟連大寨的村名都不記載。
昔陽在1940年被日本人占領,成了淪陷區。不過在當時,凡有日本軍隊的地方,也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太行山區是中國共產黨抗日武裝鬥爭的重點區域,除了正規軍,還有許多抗日游擊隊。當時在昔陽一帶活動的就有一個共產黨領導的獨立營。共產黨的軍隊在抗日鬥爭中發展壯大,也教育了廣大生活在太行山區的老百姓。
1945年8月,日本軍隊無條件投降,昔陽縣建立了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權,大寨的貧苦農民盼來了翻身解放的一天。在隨之而來的土地改革中,大寨35戶貧農和下中農分得了土地400多畝、房屋41間、窯洞32眼,還分得了一些牲畜和生產工具。
第二年,大寨貧苦農民賈承福、賈承財、賈進財先後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大寨村的第一批中共黨員。開始,他們被編入鄰村武家坪的黨支部。1947年,便在大寨正式建立了黨支部,賈進財為首任黨支部書記。
村坐落在虎頭山下,層層土地在山坡上掛着,舊社會人們常常形容為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地無三畝平,年年災情多。三天沒雨苗發黃,下場急雨地沖光,地里土肥地邊流,沖走肥土剩石頭,農民辛辛苦苦勞動一年,最後得到的還是飢餓,所以當時大寨有四多:討吃要飯的多、賣兒賣女的多、扛長工打短工的多、外出逃荒的多。大寨在45年解放,46年組織了互助組,47年建立了黨組織,53年辦合作社。
合作社時期,在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同志以及賈進才、賈承讓、梁便良、宋立英等一代領導人的帶領下,組織廣大群眾,走集體化的道路,首先向群山惡水展開宣戰。制定出十年造地規劃,他們就憑着一雙手、兩個肩膀、一把钁頭、兩個籮筐不分晝夜的苦幹,河溝造良田,山坡造梯田,花去了十年的工夫,改造了大寨的七溝八梁一面坡,修成了畝產千斤的高產、穩產海綿田。不僅解決了大寨人的溫飽問題,而且每年上交國家20多萬斤餘糧。
1963年,大寨遭受了一場對村民毀滅性的洪澇災害。災後上級領導慰問大寨人,並送來了錢、糧、物資,大寨人沒有收下,給國家退回去了,並說:「遭災地方很多,如果都依靠國家救濟,國家的錢財從哪來呢?」黨支部當即提出了三不要三不少的口號:「不要國家錢、糧、物資,交售國家糧食不能少、群眾分紅不能少、社員口糧不能少」。在陳永貴同志的帶領下開展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重建家園的熱潮。我們日戰大寨田夜戰新農村,花費了五年工夫,一個嶄新的大寨,展現於人們面前。
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是改造大寨的基本方針。在1.8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植樹造林1000多畝,整修良田800多畝,修築盤山公路12華里,建蓄水池6個,容水10000多立方,盤山水渠28華里,鋪設地下水管道30000多米,旱地灌溉面積達400畝,實現了農業機械化、水利化。
大寨人這種戰天鬥地的精神受到了各級黨委和政府的表彰,1964年毛澤東主席向全國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周恩來總理在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上提出:「大寨堅持的:政治掛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和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都是值得大大提倡的。」周總理曾三次陪同外國元首視察大寨,鄧小平、李先念、葉帥等120多位老一輩領導人光臨大寨。國際國內客人在十五年內到大寨的人數達1000萬人次。大寨人把鼓勵和鞭策變為動力,不斷發展,不斷前進。工作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豐碩成果。
視頻
航拍:巧家大寨鎮哆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