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山•古廟•黃昏(唐恆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山•古廟•黃昏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大山•古廟•黃昏》中國當代作家唐恆金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大山•古廟•黃昏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這些耳熟能詳的古詩名句,把黃昏那多種回味無窮的悠遠情調如畫般地描繪出來,促使我剛成年時就對黃昏產生了特別的厚愛和深情!

在山鄉初級中學寄宿讀書的幾年,每天登山頂看黃昏的景色,就成了我晚飯最喜歡的去處。除因我喜歡誦讀描寫黃昏的古詩留下的美好意境外,還與學校所在的地方有很大的關係。 當時,我所讀的初級中學校在一座挺立在山腰的千年古廟裡。俗話說「天下風水僧占多」,的確也是這樣。

這古廟後的山是一座風水很好的山,從前面看,是從遠方湧來的逶迤龍騰似的山脈突然昂起後,又像龍頭一樣徐徐地斜落在阡陌縱橫水平如鏡的田壩上;古廟的左右兩邊分別是從巍峨後山分出的支系岔山,左低右高,正應了「左青龍右白虎」的中華傳統風水吉言,而古廟就端端正正坐落在這把天然的像椅子一樣的山岔腰凹里。站在廟門前中軸線上遠眺,山下的田壩前,是一條玉帶似的小河呈弧形一樣繞山遠去,遠處是層層推進宛如洪波湧起的山巒,極目之處是一座高聳入雲的印台似的大山。這座椅座中古廟,背靠龍形大山,前有弧形小河挽住靈氣,真可謂占據了中國古風水學中的一切優點。

特別是古廟後的一座「氣死墳」的傳說,給這座山及古廟更增加了一層神秘可信的色彩。據廟裡九十高齡的老和尚說,大清年間一位川東北地區知名的堪輿風水學家,為了使自己的後代發達起來,中年後就開始為自己尋找墓葬之地,他跋山涉水、餐風飲露、千辛萬苦跟蹤山形龍脈走向,歷經達20餘年終於找到了龍穴處,然而卻被這座古廟壓在了上面,頓時他口吐鮮血氣絕身亡,後人就在此廟後安葬了他,人們顧名思義就叫「氣死墳」。有了這座「氣死墳」的悲壯傳說,古廟及後面的這座大山就被映襯得更顯靈氣了。

從古廟到山頂有三四公里路遠,沿着蜿蜒盤旋而上的山路,聞着路邊草叢中的蟲鳴,嗅着野花的飄香,山風輕輕拂面,想走多快就走多快,仿佛地球在我腳下輕輕滑過,一切寵辱皆忘,使人感到從未有過的富有和自尊。當爬到山頂目的地時,伴隨着小小的勞累,略略站着小憩後,一種從未有過的滿足感油然而生,整個身心舒坦極了。然後,再坐在山頂光潔的石頭上,仿佛天地人合一,有一種與宇宙融為一體的感覺。此時 ,極目遠眺,群山逶迤不斷,層層疊疊,宛如洪波湧起……西邊天際嵌着一枚火紅的夕陽正默默地燃燒着,它周圍的流動的雲彩被灼成了紅色,餘暉映照在千山萬嶺上,似塗上了一層薄薄的金暉。

山腰上古廟飛檐蹺角下的銅製風鈴,在夕照下一閃一閃地,在晚風吹拂下,「叮噹、叮噹……」餘音裊裊,隨風蕩漾,仿佛在絮絮地傾訴着一個古老的傳說。

山下平壩上田野里,餘暉咉照的山村放學的農家小孩蹦蹦跳跳地走在縱橫交錯的田埂上;農家的鴨子「呷呷……」地叫着,旁若無人,自由自在地走在歸家的路上;農家姑娘站在田邊的水井旁哼着農家小調,舀起一擔搖晃着夕陽的井水,踱着小步搖晃着走向綠樹掩映下的村莊;樹木環繞的農家屋頂飄出炊煙裊裊,不絕如縷……,小鳥在樹林間飛來飛去,嘰嘰喳喳,似乎在尋找過夜的歸窠 ……

漸漸地夕陽落在西邊山後,當最後一縷餘暉隱去時,千山萬嶺籠罩在一層淡淡薄煙里,萬家燈火忽明忽暗,烘托出美麗而安靜的傍晚,萬物都沉浸在恬靜的氣氛里。 山鄉的黃昏是多麼美啊!

它是太陽在一天中給山鄉畫出的最後一幅最成熟、最溫馨、最恬淡的畫卷,充滿了無窮的詩情畫意和生活氣息。

如今,當我回鄉回訪我的母校時,歲月靜好,山河無恙,古廟尚存;但我的母校早已被當地政府搬遷,一個花園式的現代化建築及設施配套完整初級中學巍然矗立在與鎮政府相鄰的平壩上。徹底告別過去靠去山澗挑水煮飯、煤油燈照明的落後生活世界。那記憶里的大山、古廟被當地政府旅遊部門打造成了一個4A級傳統風水文化景區,蜿蜒曲折的公路從山下修到了古廟至山上,周末絡繹不絕的遊客湧向這裡,這裡成了當地鄉村游的一個熱門點。山里農民辦起農家樂和民宿,從此走向了富裕美好的新生活![1]

作者簡介

唐恆金,四川南充人。

參考資料